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从快乐论发展过来的,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欢程度,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从内容上看,比较符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测量。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格变量、人口学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

近年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此外,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变量;人口学变量
一、引言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很关注的课题。

随着近十几年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幸福感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心理研究者的重视。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否幸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和谐发展。

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希望给以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个取向是主观幸福感,另一个取向是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过来的,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欢程度,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

情感成分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直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在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

在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独特的心理状态,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主观性,即评价者是根据自己对幸福的标准进行评估,而非他人的标准;稳定性,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一定时期内的情感感受和生活满意程度,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的评估,是衡量生活质量、反映主体社会适应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一)主要人格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正如Diener(1999)所说:”在预测幸福感时,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预测指标,至少也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1.大五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人格的五大因素分为: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

DeNeve 和Cooper 1998 年曾对148项研究大五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后设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在82个研究中,外倾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0.17,与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开放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0.21、-0.22、0.11。

在大五人格因素中,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情感存在正相关。

Costa&McCrae (1982,1991)的研究表明,经验的开放性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能够提高幸福感。

在我国,田丽丽、郑雪对中学生进行了大五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与外国相关研究得到相似的结果。

2.大三人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

Costa 、McCrae等的研究都表明大三格中的外向性某些特质(如活力、社会性)会使人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而神经质的特质(如焦虑、恐惧)会使人产生负性的情感体验。

Frances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大三人格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数的模式具有跨民族的一致性,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的相关在0.41到0.47之间,与神经质的相关在-0.39到-0.57之间。

总之,神经质与个体的负性情感体验有关,外向性则影响着个体的正
性情感体验。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现状
1.年龄。

早期研究者假设,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多年的实证研究却和这个假设不一致。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主观幸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增加,或至少持平。

Denier 对40个国家的6万成年人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评,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中只有正性情感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负性情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产生变化。

2.性别。

在中国,对于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研究并不少。

但是研究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争议。

大多数学者认为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男大学生,但差异并不显著。

但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分数大于女生,且差异显著。

浙江大学的林佳燕对2000年以来我国对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效应值为-0.083,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所以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尊。

自尊是个体心理中具有自我评价意义的成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在众多
的影响因素中,自尊是主观幸福感的最强预测项之一。

国外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在美国学者的研究中,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55,是所有预测变量中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最高的预测项。

Denier等在对31个国家的13118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

在国内,郑日昌(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同样呈显著正相关。

陈丽娜(2004)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大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375。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

1.完善测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以国外的为主,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影响,这些量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中国化修订。

2.要认真探讨目前研究中的矛盾结论,明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有不少结论具有完全不同的观点。

如经济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学习成绩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促进作用等。

3.要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主观幸福感理论构建,由于在文化和教育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国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比较理论、目标理论、人格物质理论等。

这些西方文化背景下产
生的理论,是否可以用于具有几千年积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更期望能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出现。

4.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尚未见到,只看见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顺便提些建议或看法,这些缺少实证的研究,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今后应进行科学地干预研究,为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学,2007(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曹佃省.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J].社会心理学,2008(3-4).
[4]严标宾,郑雪,邱琳.文化常模和目标调节模型:两种幸福感文化观[J].社会心理研究,2002(2).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5).
[6]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200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