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3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文学论争与创作思潮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43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文学论争与创作思潮

与会者主要就“如何理解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文学与 美学的边界及其走向”、“如何看待‘欲望'与‘身体'”等 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界还遭遇了来自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巨
大挑战。
随着1994年国际互联网的进入,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 随之诞生。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被全 部消解。现实“世界”的真实被网络虚拟化,“作者”从专业人士走 向普通大众,“作品”从自足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读者”从被动接 受者走向了主动参与者。
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基本特征。 陈染、林白、海男等新崛起的女性作家有着较强的理论与意识自觉,
显现出来自西方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强烈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女性文学出现一种更前卫的现象,即在“时尚女
性文学”、“都市另类”、“新新人类”等名目下的女性写作和阅读 效应,被戏称为“美女作家”现象。这些作家主要指卫慧、棉棉、周 洁茹等,
在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类型化网络小说开始出现,如悬疑、 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灵异小说等。其文学代表有安妮宝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李 寻欢、蔡智恒、宁财神等。
网络文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文学网站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其中 盛大文学有限公司的成立可视为标志性事件之一。2008年7月4日,上 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仪式,正式宣布成立盛大文学有 限公司。
作家和文学刊物、出版社等原则上不再依靠国家资助,进 入市场。市场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是消费文化。文学 的娱乐功能和消闲功能愈来愈受到重视。
“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成为21世纪初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004年6月,《文学评论》编辑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 院以及四川师范大学在四川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消费时代 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同年《上海文学》第6期发表了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 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提出了人文精神在当代正面临危机的 命题。1994年,《读书》、《东方》、《中华读书报》、《现代与传 统》等多家报纸杂志参与到这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形成了20世纪 9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景观。
回目录
“人文精神”大讨论在1996年渐渐平息下去。但余波却延续 到21世纪。
但有学者认为其作品是“一次性文化消费品”、“文学快餐”。 网络文学的良莠不齐是不争的事实,自我复制和无意义的重复,备份
式写作严重损害了文学的原创性。
2005年以来,《文艺报》以“争鸣:关于学院批评的讨论”为总题,展 开讨论,引起了颇为广泛的关注。诸多学者相继就“学院批评”的问 题动力机制、思想资源、人才队伍力量与价值发表了意见。除《文艺 报》外,《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新京报》等也发表了若干 专题讨论文章和访谈。
代表性作家作品:韩寒的《三重门》、《长安乱》,郭敬明的《幻 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 ,以及春树、 张悦然、李傻傻等 。
吴子尤《谁的青春有我狂》的出版宣告了“90后”登上文坛。苏小次 的《西藏之蓝》,任其乐的《我的失败与伟大》等“90后”作家作品 的出现意味着新一代作家的诞生。
第四十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 理论、文学论争与创作思潮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艺论争
一、人文精神讨论与新国学
人文精神讨论始于1993年王蒙发表在《读书》杂志第1期的《躲避崇 高》一文。该文肯定了王朔刻意颠覆“伪道德伪崇高伪姿态”的精神, 认为王朔“亵渎神圣”,“首先是因为生活亵渎了神圣”。
如果说陈染、林白等人的小说是思考中的女性叙事,那么棉棉、卫慧 等人则是欲望中的女性叙事。
四、消费时代与传媒时代的文学现象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市场经济取得体制上 的合法性。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则使经济资本“话语霸权” 的力量日益强大,消费主义时代悄然而至。同时,以网络 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的兴盛,预示着新传媒时代的到来。
此外,三位西方学者亲自来华讲学,对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分别是:伊哈布·哈桑、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杜 威·佛克马。
三、女性主义与用身体写作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一年可以看作是
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标志。 “回到女性自身”、“女性叙事”以及女性“语言的自觉”成为20世
文章力图打破新旧、古今、中外等简单对立的二元思维,在现代兼容 意识的平台上确立多元融合的文化观,提出对现实学术文化进行大规 模整合的设想。
二、后现代主义的传播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再度进入中国的时间粗略地定在1978—1979年的
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在稍后的一年左右进入了中国。
一批思想敏锐、有着独特鉴赏力的学者或批评家翻译著述,逐步把后 现代主义文学介绍给了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在这方面比较多产并有 影响的学者有袁可嘉、王宁、王逢振、赵一凡、盛宁、陈晓明、王岳 川、乐黛云、许汝祉等。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也引起了主流文学、传统文学的关注。 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庆祝建社五十周年之际,首次介入网络文学, 推出网络原创文学《风中玫瑰》。2009年9月,“中国作家网改版暨 中国作协与新浪网战略性合作签约仪式”在中国作协举行。
“80后”、“90后”作家也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忽视的文学现象。他们往 往与网络有着极深的渊源。
这次“人文精神”大讨论既标志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分化, 也是知识分子的一次“自省”行为,是知识分子对自身的 检讨与救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得知识分子在与时代的 龃龉中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姿态与价值担当。
人文精神的讨论,对知识分子思想资源的清理,同时也触 动了部分学者对传统国学的关注热情。
1992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大型学术年刊《国 学研究》创刊,是“国学热”兴起的标志。
近年来,试图打破“国学”研究旧格局的学术动向日益明显。但其讨 论范畴仍基本限于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研究,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 化。这样的“国学”或“新国学”大抵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
王富仁连续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3期的长达10万字的 《“新国学”论纲》提出了全新的“新国学”概念,它标志着新国学 的学术探索迈上了新的理论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