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6章 1985年以前的小说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6章 1985年以前的小说

与此相应,反映农村改革的小说也异彩纷呈,贾平凹《小月前本》、 《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周克芹《山月不知心里事》,张 贤亮《龙种》等都反映改革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阵痛,从而暴露了 传统落后的文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巨大障碍。
蒋子龙(1941— ),河北沧县 人。1976年发表短篇小说《机电 局长的一天》,1979年发表成名 作《乔厂长上任记》,开启“改 革小说”的先河,并贡献一大批 作品。小说有《开拓者》、《一 个工厂秘书的日记》、《锅碗瓢 盆交响曲》、《拜年》、《蛇神》 等。
真正给张贤亮带来知名度并引起争议的作品是《灵与肉》、《土牢情 话》、《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这几篇小说讲述的 是过去的苦难生活和永不泯灭的创伤性心灵历程,其中渗透了作者自 身性体验。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极度困厄的知识分子,在被流放、被劳 改的处境中,他们遇到了生活方式、情感方式都近于“原始”的劳动 女性。这些劳动女性不仅解除了他们的“双重饥饿”,而且以古朴、 坚韧、达观的性格赋予落难知识分子超越苦难和自我救赎的非凡力量。 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资本论》的启悟、劳动女性的感召, 成为张贤亮作品的基本结构。其中自我内省是主线,在与劳动女性的 关系中推动了自我内省;读《资本论》以及反省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 使主人公进行自我的思想批判。所以张贤亮的小说不是再现苦难,而 是如何从苦难中实现自我超越。
铁凝(1957— ),生于北京。 主要有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 衫》、《红屋顶》、《麦秸垛》、 《对面》和长篇小说《玫瑰门》、 《无雨之城》、《大浴女》、
《笨花》等。
《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清新秀润的笔法写了载着现代文明的 火车开进山里的台儿沟,给山里的姑娘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憧憬。主人公香雪 用鸡蛋换回朝思暮想的自动铅笔盒,反映了作者以清纯的心灵拥抱生活的乐 观精神。
第三十六章1985年以前的小说
第一节伤痕小说
作为新时期小说第一股巨大的浪潮,伤痕小说率先打破“文化大革命” 后小说界的短暂沉寂。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刘心武的短篇小 说《班主任》,1978年8月《文汇报》推出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 痕》。这两个短篇小说引发全国性的关于“暴露”问题的大讨论,从 而带动1977年至1979年创作伤痕小说的思潮。
绿》和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
张洁的创作始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中国当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生存的 全部痛苦和困境。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触及婚姻、爱情和伦理道 德关系之间的思考,回答了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这一尖锐而沉重的问题。
《方舟》以特有的勇敢和真诚展示了女性心灵世界的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 和痛苦就在于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这种觉醒意识不为外部世界理解和 接受。荆华、梁倩和柳泉不得不以一个女人所能付出的全部牺牲来换取作为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应有的权利 。
反思小说把触角伸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1957年的“反右” 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重新思考这 段历史及其悲剧。
1979年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和鲁彦周的中篇 小说《天云山传奇》是较早反思极左历史的作品。随后出现的作品有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灵与肉》,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 故事》,方之《内奸》,李国文《月食》,王蒙《蝴蝶》,张弦《记 忆》,韦君宜《洗礼》等。
《美食家》塑造了文学史上的食客形象朱自治。他出身资本家,旧 时代靠祖上的家业坐着黄包车去赶吃;时代变了,他只能徒步去找吃, 寻求吃出点意思来。“文化大革命”后,他竟然由一个浑浑噩噩的吃 客变成“美食家”。作者通过朱自治由精吃到粗吃再到堂而皇之的大 吃,折射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饮食文化的兴衰。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 顺,生于北京。1978年发表处女 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引起 文坛注意。同年发表短篇小说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品集 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 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塑造16岁的中学生安然,展现了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念在新时期的激变,张扬了率真个性的童真。
1984年以后,铁凝的小说进入新一轮的探索。《麦秸垛》是这一时期有代表 性的创作成果。
《玫瑰门》是铁凝长篇小说的处女作。小说通过司绮纹的人生遭际,反映北 京“响勺胡同”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揭露了人性的扭曲、虚伪和变态。
“开拓者”形象
蒋子龙的小说塑造了乔光朴、车篷宽、高盛五、解净、应丰、宫开宇、 武耕新等一系列改革者、开拓者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是知难而 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乔厂长上任记》 中的乔光朴,是新时期工业领域的改革者形象。他勇挑重任,主动到 老大难的电机厂任厂长。面对积弊如山、问题成堆的工厂,他利用自 己的才智和魄力,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工厂走上正轨。
李国文(1930— ),祖籍江苏盐城,生 于上海。新时期李国文延续自己审视社会 的独特方式,冷静地描述人物挫折多变的 命运,并把对历史的反思融入其中。短篇 小说《月食》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 天》,反思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长篇 小说《花园街五号》提出干部接班人的问 题。这些小说的历史跨度较大,往往以主 人公的经历为主线,采取意识流或电影蒙 太奇的手法来结构全篇。
《大浴女》描写女主人公尹小跳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 ,细切而精微地 透视一个女性在各种因素羁绊下事倍功半的一生,并通过她的经历与感触, 重新审视扣问亲情、爱情与友情,深入揭示女性与男性、女性与时代之间难 以谐和的内在矛盾。
谌容(1936— ),原名谌德容。 1980年发表成名作《人到中年》,已 出版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 黑暗》,小说集《真真假假》、《永 远是春天》、《赞歌》、《太子村的 秘密》、《懒得离婚》、《谌容小说 选》、《谌容中篇小说集》等。90年 代又推出长篇小说《人到老年》和 《死河》。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采用意识 流动、交错的手法,通过中年女医生 陆文婷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尖锐深刻 地提出知识人才不受重视的问题以及 解决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紧迫性。
冯骥才(1942— ),原籍浙江慈溪, 生于天津。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 李定兴合作),小说集《铺花的歧路》、 《啊!》、《雕花烟斗》、《爱之上》、 《意大利小提琴》、《雾中人》、《高 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冯骥才关注天 津市民的民风民俗,他的中篇小说《神 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以 怪诞的形式展现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世相 人情时,也揭示了隐藏在事后的民族文 化传统对人的束缚和制约,使小说在通 俗性和传奇性中渗透深刻的文化反思。
蒋子龙创作特征
蒋子龙的小说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风格粗犷雄劲 ; 但因作者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对待复杂的社会改革问题,导致小说模 式化,人物也过于理想化 。
第四节 都市小说的兴起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 195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荣誉》,同年 发表《小巷深处》。小说集还有《二遇 周泰》 、 《小巷深处》、《特别法 庭》、《小巷人物志》和长篇小说《人 之窝》。苏州的园林、石板小巷、大桥 小桥、奇巧的假山、吴越遗迹、风味小 吃,这些苏州生活特有的地域风俗成为 陆文夫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他的
的成功,就会淡化作为妻子、母亲 的角色而不被接受;如果只扮演贤 妻良母的形象,就会因失去与丈夫 “在事业上、精神上的对话”而被 抛弃。小说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
《封·片·连》等。
张抗抗(1950— ),祖籍广东, 生于浙江杭州。主要有小说集 《夏》、《塔》、《红罂粟》、 《陀螺夏》、《永不忏悔》、《张 抗抗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分 界线》、《隐形伴侣》、《情爱画 廊》等。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通过一系 列天灾人祸和一场匪夷所思的 “打狗运动” 控诉了当时官方 推行的非人性的极左政治路线。
张贤亮(1936— ),祖籍 江苏盱眙,生于南京。发表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土牢情话》、 《龙种》、《河的子孙》、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 是女人》、《男人的风格》、 《习惯死亡》、《我的菩提 树》、《早安,朋友》等短、 中、长篇小说。
第三节改革小说
改革开放的潮流刚刚涌动,作家们就将目光敏锐地转向改革,他们以 饱满的热情或冷静的理性去关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巨变。一时 间,改革小说风起云涌。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 《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作品塑 造了一系列的“开拓者”形象。张洁《沉重的翅膀》、张锲《改革 者》、柯云路《新星》和《三千万》,以及水运宪《祸起萧墙》,都 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生活。
反思小说的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它延续的时间较长。
意义与缺陷
与伤痕小说相比,反思小说观照社会的视角更加多样化, 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情感、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得到 揭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作者本人对历史和社会的理 性思考。在艺术上,由于表现手法的日趋多样化,人物刻 画更加丰满,情节设置、细节安排更加合理,对人道主义 的思索也更加深入。
到了《祖母绿》,《方舟》中的批判性已被达观的人生态度所取代,曾令儿 在失去爱人和儿子后,怀着一种沉静的心情回视过去,有一种大苦大难后获 得的大彻大悟。
从钟雨、荆华、梁倩到曾令儿,张洁为我们提供了女性世界的迷茫、困惑、 思考和觉醒,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女性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当然由于作 家的过分偏激,导致作品在表现生活、评价人物时不免有失分寸。
回目录
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伤痕小说彻底否定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宣泄
了人们压抑已久的义愤,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 最大祸患在于对人们心灵的戕害,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伤痕小说立足现实,以批判的眼光大胆地触及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中回避的个人命运、情感创伤等人性、人情 问题,使作品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缺陷 伤痕小说艺术上略显粗糙,作品因急于宣泄情感,惨剧鲜血淋漓,缺 乏必要的提炼和理性的反思,存在简单化、概念化、表层化的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