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述
三、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公共产品收费法 (四)政府采购制度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基本原理:
所谓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指的是根据政府确定的政 策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政策目标的项目,详列各 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效益,通过比较选择 出最优的投资项目的分析方法。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三、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一、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
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 “所得”的对比关系。所费越少,所得越多,则效 益越高。
适用领域:
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只有社会 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 。
(三)公共产品收费法
含义:
公共产品收费法是针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通过选择适当的定价方 法,合理地确定价格,从而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 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适用领域: 主要适用于:成本易于衡量,效益难以计算但可 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易的项目。
② 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其标准十分明 确,且易于把握,其标准就是单纯的经济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 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 标准。 ③ 择优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择优的标准很简单,自身直接所费 最少、所得最多的支出方案即为最优方案。而政府 财政则不然,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 效益。
2、皮考克和威斯曼的“时间形态”理论(梯 度渐进增长理论) 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原因: 内在原因:经济发展 外在原因:战争与灾难
内在原因
经济发展 愿改变税率 国民收入增加 税收增加 政府不 公共支出增长
外在原因
战争和饥馑等自然灾害发生 出急剧增加 政府支
提高税率或新设税种
灾难过后政府不一定恢复原有税率, 灾难过后政府不一定恢复原有税率,有的新 税会继续存在 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3)取得效益不同
① 微观经济主体在与政府购买性支出发生联 系时,其获得的收益大小,取决于市场的供 求关系和价格,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 呈“刚性”; ② 微观经济主体能否获得政府转移性支出, 对个人或企业而言,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 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与政府 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 束呈“柔性”。
(4)执行职能不同
①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 大,表明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对 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 ②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 大,表明政府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对 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
二、按支出功能分类(2007年中国政府收 支分类改革方案)
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 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 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 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 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转 移性支出。
2、区别
(1)作用不同 (2)遵循原则不同 (3)取得效益不同 (4)执行职能不同
(1)作用不同
① 购买性支出的作用是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 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 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影响; ② 转移性支出的作用是政府将本身的资金转移给受 领者,是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受领者是否用于购买 活动,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这类支出对收入分配 产生直接影响;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指标 是指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 2.相对指标 是指以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作为衡 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瑞典 1880 11 8 10 15 6 1929 19 10 24 19 8 1960 18 28 32 35 31 1985 33 37 48 52 65
三、按支出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 (2007年中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 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 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支出、贷款转贷及 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四、按支出级次分类:中央政府支出 和地方政府支出
受益与成本类型的举例说明:
效益 直接的: 直接的:增加农作物产量 成本 管道的费用
水 利 计 划 项 目
有形的 真实的 无形的 间接的: 间接的:农业社会的保持 虚假的(金融的) : 农机工业地位的相对改善 虚假的(金融的 野生生物的毁灭 间接的: 减少土壤腐蚀 间接的: 直接的: 直接的: 美化环境 水流转向 未开发土地的损失
(2)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 所有权转移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其特点是:该支出不是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 购买,而是为实现公平与效率而采取的资金 转移,无等价补偿,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 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 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包括的项目:补助支出、捐赠支 出、债务利息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第二章 财政支出 概述
引言
什么是财政支出?
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 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政府活动的成本。
考察财政支出的意义
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既反映政府介入社会经济 生活的范围、领域和力度,也反映财政在社会经 济生活中的地位。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经济性质(是否有直接的补偿)分类 二、按支出功能分类(2007年中国政府收支分类改 革方案) 三、按支出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2007年中国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四、按支出级次分类: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 出
改革开放之前 中央支多收少,地方支少收 多。(收支的控制权主要在中央政府) 改革开放以后 中央支少收多,地方支多收 少。(地方政府开始独立控制其收支)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适用领域:
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 效益状况: (1)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 (2)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 2 (3)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 (4)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 (5)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等因素。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比重变化趋势(%) 图3-3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 比重变化趋势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 势
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法则) 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是德国十九世 纪的一位经济学家 。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的原因 (1)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 (2)改革初期,由于调整了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 实行放权让利政策,激发经济活力,提高城乡居民 的收入水平。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出 现下降的趋势。 (3)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长,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转而趋于回升。特别是自 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后,回升速度加快。
一、按经济性质(是否有直接的补偿) 分类
1、以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分 为: (1)购买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及其机构在市场上 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 行日常政务活动和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 和劳务的支出。 其特点是:财政一手付出资金,另一手购得 相应的商品和劳务。政府在购买时,如同其 他经济主体一样,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的 活动,这是政府及其机构“自己花费”的支 出。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财 政 支 出 的 成 本 效 益 (金融的) 金融的 无形的 无市场价格) 虚假的 (无市场价格) 间接的: 间接的: 项目范围外 真实的 有形的 (有市场价格) 有市场价格) 间接的:与项目非主要目标有关 间接的: 直接的: 直接的: 项目范围内 外部的 直接的: 直接的: 与项目主要目标有关 内部的 社 会 的 成 本 效 益
(2)遵循原则不同
① 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 则。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 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出较强的效益约 束; ② 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不必遵循等价交换的原 则。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大小及其结构变化,在很大 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最终,转移性支出能否 带来理想的效益,存在相当的不确定因素,体现出 较软的效益约束。
应用举例: 1、财政支出必须讲究效益,根本原因是( ) A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 B 财政具有经济稳定职能 C 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 D 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D
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 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在分析其生产经营支出的效益 时,只计算其自身直接投入的各项费用和自身实 际获得的所得。所得大于所费,即可以说其生产 经营活动是有效益的。 政府在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益时,所得大于所 费的范围较微观经济组织宽得多。政府不仅要计 算直接的、有形的所费与所得,而且还需要分析 间接的、无形的所费与所得。不仅要分析政府本 身在某项支出上的投入及所得到的效益,还需要 分析社会为该项支出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