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综述刘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的简单梳理,对幸福感研究的新取向———幸福感概念整合模型作了介绍,并对今后幸福感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1-079-04收稿日期:2008-08-21作者简介:刘芳(1971—),女,甘肃民勤人,高级讲师,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
1.引言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活得更好一点。
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
[1]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
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 -jective Well-Being ,SWB )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不同出发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2]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它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
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
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率并且有助于长寿。
[3]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将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轨迹2.1幸福和幸福感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
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
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第二,幸福是79他评的,即某人所处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会评价的,而幸福感是自评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状况的评价,例如,社会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评价不一定与之相一致,如别人认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幸福;第三,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而幸福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个具体的人体验到的幸福的感觉;第四,幸福属于哲学范畴,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2.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从早期对幸福感的哲学理解到现代对主观幸福感的阐释,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仅局限在哲学层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层面。
幸福的分类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
如Aristotle将“价值”看做判断标准;Tatarkiewicz将“成功”作为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是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何者占优势来进行判断。
[4]第三阶段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
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况,它涉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
[5]其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
主观幸福感重视个人主观评价,重视个人主观感受,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2.3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遗传以及特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
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l988)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
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
但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6]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S W 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个SWB交互作用模型。
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
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
外倾者和神经质者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
外倾者对正性刺激反应强度高于内倾者,若情境当中存在愉快条件,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条件下,外倾、内倾者的情绪体验相似。
2.4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内部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等对幸福感均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其中,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SWB。
外部因素如遗传、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关系。
当个体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归因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归因于内在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幸福感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它的稳定与性格特征高度相关。
布莱德博发现善于交际与正性情感密切相关。
沃森和克拉克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向型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负性情感和正性情感的天生敏感性。
张兴贵、郑雪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负性情感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负相关,外倾性和严谨性与负性情感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关。
虽然各个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健全人格是拥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疾病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因此,压力应对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压力应对的三种形式控制式、支持式、回避式中控制式为最佳应对方式。
其核心是主动针对不同压力作出反应,如有效的时间管理等。
支持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其核心是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作出反应。
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
总之,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可以对个体的幸福感进行预测。
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休闲活动的满足与生活80满意度的关系比其他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参加日常的锻炼能降低焦虑、抑郁,增加自尊。
此外,积极参加群体社交或志愿者活动,也具有强化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爱丁顿等曾指出通过休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满足感产生重要影响。
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中年危机的妇女、老年人、失业者等社会群体,休闲活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主观幸福感与海域文化因素有关。
Schimmack (2002)等人指出东亚人对于快乐和不快乐的中庸态度可能是根源于亚洲的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人则更倾向于快乐的情感。
2.5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主力军。
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积极品质,使用正向评价指标。
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践应用的增长,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不能反映幸福感的完整内容与整体面貌,学者们呼吁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幸福感评估,以揭示幸福感的本质与全貌。
Ryff 批评,将主观幸福感简化为生活满意与情绪平衡,忽视了心理的一些重要的积极性功能层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增加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观念”、“自主”、“自我价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会的支持”等指标以丰富与完善幸福感的评估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与认知层面,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质。
主观幸福感(SWB)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指标(主要有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以及负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满足心理健康评价、生活质量研究日益增长的实践需要。
Diener 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他认为在幸福感研究与调查中要使用诸如自尊或价值观这样一些指标,以弥补主观幸福感的不足。
[7]3.幸福感的整合模型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及自我潜能的发挥,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本质。
因此,现代幸福感研究必须进行整合,从更高层次,系统地、辩证地、科学地理解与研究幸福感。
3.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属于研究人们对其生活评价的行为科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