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一部分: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总体促进社会发展):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总体促进文化繁荣):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4.旅游资源的内涵○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5.旅游资源的分类(重要标志)6.旅游资源的特性○1多样性(表现在:a.内容上的多样性 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2非凡性○3可创造性○4永续性(相对的: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7.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1资源价值 a.美学价值 b.科学价值(指:地文景观)c.历史文化价值 d.经济价值 e.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侧重景观数量)f.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侧重景观类型)○2地理位置与交通○3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主要指标:a.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b.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4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9.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中国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1、泰山(山东,1987.12)2、黄山(安徽,1990.12)3、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1996.12)4、武夷山(福建,1999.12)【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10处)】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四川)3、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4、三江并流(云南)5、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江西)6、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四川)7、中国南方喀斯特(2014.6.23 “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作为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贵州、重庆)8、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10、新疆天山(新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31处)】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10.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世界文化遗产)11.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12.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13.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14.颐和园(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15.天坛(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16.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世界文化遗产)1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18.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19.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20.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21.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世界文化遗产)22.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 世界文化遗产)24.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世界文化遗产)2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6.28 世界文化遗产)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2011.8.2世界文化遗产)27.元上都遗址(内蒙古,2012.6.29世界文化遗产)28.庐山(江西,1996.12世界文化景观)29.五台山(山西,2009.6.26 世界文化景观)30.杭州西湖文化遗产(浙江,杭州,2011.6.27世界文化景观)31.哈尼梯田(云南,2013.6.22世界文化景观)10.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1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2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3把握观赏时机(如: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4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5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
其和谐可表现在: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6以情观景(方法: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 b.发挥想象 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11.园林的构景手法[4]○1主配(即主景和配景)○2层次○3框景○4借景★12.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
15.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1塞纳河概况: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
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2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
1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环境污染 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 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 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建筑物、索道、停车场等)○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1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1定义: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2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3意义: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分类: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 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1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1政府: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 b.倡导绿色旅游 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2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 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3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4立法机关: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 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19.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1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 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游偏好)的不同。
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4保证旅游安全 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交通等) 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二部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重点图:书p5图1.8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寒潮、热带气旋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2、主要的气象灾害(图册p102)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与暴雨时间高度一致春夏季节,分布普遍,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书p45图2.30)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认真阅读:书p7——16的图、画的重点3、主要地质灾害(图册p101)4、主要海洋灾害暴潮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书p25图2.2)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水文灾害灾情严重三、自然灾害与环境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