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生 卒 年 月 不 详 , 齐 国 人

52
五、孙膑与兵家家
1、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 的作用。
(3)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2、影响:
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3
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A. 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 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
C
44
韩非子
四、韩非与法家
生卒年:(约公元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出身于韩国贵族之 家。 履历: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成就:著有《孤愤》、《五蠹》、 《说难》等。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是他的忠实
“粉丝”曾说,若能见到此
26
学以致用
5.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言 论反映的是
A.荀子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荀子反对暴政,主张实行开明统治
C.荀子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荀子认识到人可以改造自然
A
27
学以致用
7.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①“性恶论”的主张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7
一、儒家 1、孟子
(1)思想主张
① 政治主张:“仁政”学说 (核心) ② 人性论: 人性本善 ③ 义利观: 重义轻利
(2)地位
18
孟子思想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 一。”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
• 宋国人 • 思想家 •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37
三、庄子与道家 1、思想主张
(1)哲学观点: “齐物”,即万物齐一。
(2)人生态度:“逍遥”即对事物变化 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 须顺应自然。
38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 盆而歌。惠子认为不应该,庄子说:我的 妻子,推察起来,开始并没有生命。不但 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 而且没有形体产生的气候征兆。在浑沌混 杂之中,逐渐酿成了产生形体的气候征兆, 进而具有了形体,进而具有了生命,进而 又有了现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 秋冬的交替运行。
思考题:
荀子的思想为何被视为 儒家的异端?他与孔孟的思 想有何区别?
25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代表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孔子 孟子
“仁”“礼” 性相近 “为政以德” 习相远
“仁政”学 人性本善 说
“民贵君轻”
“敬鬼神而远 之”
教育思想
义利观
荀子 礼法并施
人性本恶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 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 义利观(重义轻利)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 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①哲学思想(“道”、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 为而治)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 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3
百 家 争 鸣 出 现 的 原 因:
经济、政治、文化
4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开始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
5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经 济迅速发展,为 学术文化繁荣提 供物质条件。
6
战乱不断
7
政治: 社会大变革和各 国纷争的局面促 成了思想自由的 社会环境。
8
孔子讲学图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9
文化: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 的思想家,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10
学以致用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11
学以致用
B 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 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大家好
1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2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 社会等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9
学以致用
4.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20
2、荀子
• 荀子(约BC313238),名况
• 赵国人 • 思想家 •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
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23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关系:
② 人性论:
③ 政治主张:礼法并用
24
(2)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 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 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 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 具有深远影响。
②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④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B
28
学以致用
A 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 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 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 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 择善而居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 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宁愿像神龟一样在烂 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40
2、影响:
庄子在思想史上有重 要贡献,而且在文学、美 学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41
学以致用
12.下列观点,属于庄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
31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2
二、墨子与墨家
1、思想主张
(1)兼爱 (2)非攻、尚贤 (3)尚力 (4)提倡节用、节葬
3、墨子思想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战国时 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 33
21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
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② 人性论: 人性本恶,但后天教育可
使人由恶变善。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
——《荀子·劝学》 22
一、儒家 1、孟子 2、荀子
(1)思想主张
① 天人观:
B C、墨子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D、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无差异
35
学以致用
1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 曰: “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思想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谈论的问题不同
B
D、两人有矛盾
36
三、庄子与道家
• 庄子(约前369286),名周
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45
1
(1)法、术、势相结合,建
、 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
思 张变法革新。

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46
知识注解
➢韩非所说的“法”(基本),是指官府制定的 法律,它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
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
所以他在妻死这件事上能够如
此洒脱。
39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到那里 表达心意,他们对庄子说:“楚威王愿意把国内的 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 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锦缎 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 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 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