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情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情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情商的培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商包括五个基本内容:一、认识自己的情绪,主要是自知、自信。

二、管理自己的情绪,主要是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三、自我激励,主要是设定目标,保持激情。

四、同理心,就是认识感知他人的情绪,了解别人的感受,与人融洽相处。

五、人际关系管理,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

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运用人类已有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做人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的基石,重视小学生情商的培养,不仅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的力量,拥有健康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它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格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美德和民族进步。

所以小学生情商的培养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一个方向,因为它是教育教育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发挥教师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能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

所以对每一个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情商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最依赖的是教师,最爱模仿的也是教师。

无形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情商素养在自身的言行中体现着,所以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情商修养,才能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这不仅可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在与同事或上级的交往中游刃有余、相互促进。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情商发展创造一个机会。

被人尊重是情感的最基本要求。

学生正处于智力、情感发展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和爱护,需要得到尊重和表扬。

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破坏它的美好从而伤害他的情感。

教师要走进学生,给学生尊严就是教师为开发学生情商创造了一个机会,教师要尊重学生,同时教育学生尊重别人。

这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是成功的基础。

当有人问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最大收获时,李远哲说“我在美国三十年,收获很多。

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尊重人。

”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

教师的评价激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建立自信。

调查中发现,教师们都非常重视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但仍有少部分学生表示,从未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其中有75%的是后进生。

虽然后进生在全班只占少数,但作为教师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后进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教师的一句贴心话、一声关怀。

因此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厚此薄彼,应一视同仁。

此外,对小学生的评价要客观、正确、及时,而且要得体,不能仅一个“好”或“坏”就草草了事。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也要主动接受学生的评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建立起教师的威信,建立起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为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情商发展留下一片空间。

情感的发展需要有自由的空间。

任何压制限制都会令学生望而却步。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完美,他们不能容忍学生出丝毫的差错。

避免差错的最好办法便是教师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学生还未上路,教师就大喝一声:别出错了脚!结果学生走起路来小心翼翼,亦步亦趋。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世界;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实验,从事发明创造;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更多的知识;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学一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

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情感交流是情商发展的沃土,校园文化活动更是这一发展的沃土。

通过演讲、讨论、郊游等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情商得以提高和发展。

作为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情商。

我校首先营造氛围为学生的情商培养铺路架桥。

走进校园,一句句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孩子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孩子五年,要想到他五十年。

”“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次抓好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使情商得以培养。

为了检验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我校一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季节的特点;可以以节日为依托;可以按照学校的年度工作安排;可以根据国家大事的临时出现及时补充……三、发挥家长的作用成功的情商教育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必须紧密配合儿童的成长阶段。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起始于家庭中父母——儿童的良好的交互作用。

鉴于此,我校的做法主要是发挥家长学校的特殊作用:1、组织家长认真学习,积极了解。

作为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成才,理所当然地应该对家庭教育的新领域、新内容加紧学习。

特别是鉴于情商因素在人的成功要素中的比重为智商的三倍,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家长的格外关注,所以我们要求家长及时学习了解情商教育的重要意义、情商的主要内容和如何培养孩子情商能力等方法。

2、鼓励家长转变观念。

不少家长,十分重视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是应该的,也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不能有所偏废,不能一门心思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略孩子情商能力的培养。

应该说,当前,家长重智轻情、甚至不懂情商是怎么一回事的现象十分普遍。

孩子作为追求文明和进步的现代人,如果缺少了情商能力,也许会“阴沟里翻船”,或因承受不了挫折、搞不好人际关系而前功尽弃。

3、引导家长尽早培养。

情商不同于智商,它主要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起来的。

它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为此,我们要求家长结合学校重视孩子情感的早期培养。

四、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活动课本是情商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推行起来受种种限制。

一方面,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以讲解为主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低,学生课内外的时间往往被占用,甚至被取消;第三,部分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系统知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

这些对学生情商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为此我校要求教师:一是将情商培养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二是将情商培养贯彻到课外活动之中;三是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我校编写了校本德育课程——《菊香情韵》,这套教材以小学生热爱家乡教育为课题进行研究。

它分为低、中、高三本,每本都有“风土人情”“历史名人”“风景名胜”“经济腾飞”四部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套教材对学生的情商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响学生情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只要我们本着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完善课程设置,发挥教育力量,采取有效手段,学生的情商就能不断提高,学校就能为社会培养出“双高”的高质人才。

(王店四张中心小学 / 刘丰灵)英语教育中学生情商的培养EQ为Emotiom quotient的缩写,即情感智商,也称情商。

一、情商的基本内涵情感教育可追溯到六十年代的以情促进教育运动。

当时国内外出现了许多情感教学流派,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情感因素。

情商(EQ)和智商(IQ)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性的因素。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首先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并解释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继承了萨洛维与梅耶的观点,把情感智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认识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包括了解各种感觉的前因后果。

情酉高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及时调节自我,控制自我、驾驭自我、树立信心、战胜自我。

2、妥善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包括疏解负面感受的方法。

情商高的人,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自我安慰,尽快摆脱痛苦,把痛苦升华为高尚追求的动力。

3、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包括自制力,专注力及逆境中的应变能力。

情商高的人,能够通过点滴的成功及时地激励自我,形成良性循环。

4、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包括善解人意,以同情心去了解别人的感觉,为他人着想。

情商高的人,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解读他人的情绪反应。

只有与同伴建立同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关系,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缘好也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指标,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乐于与人交往,并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发展的集中体现。

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学家认为: 100%的成功:80%EQ+20%IQ。

智力落后,并不一定就无所作为,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成就最大与成就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他们是否有进取心,自信心、恒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具有较高的情商。

戈尔曼博士提出这样的论断:平庸之人往往由于人格的缺陷,而并非智力的平庸。

许多事业有成的人,除了具有较高智商外,其所拥有的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坚韧不拨的毅力,良好的压力调适技巧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可缺乏的成功要素。

而这些成功要素基本上都属于情商的范畴。

许多成绩出色的学生,他们由于具有较好的情商,能够妥善控制自己的理智感,充分发扬高情商,不断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这表明,理智感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较大的波及性,往往影响甚至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坏。

这主要包括:1、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控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人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感到知识的匮乏,就会产生探求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求知欲。

没有了求知欲,应会对事物缺乏兴趣,对新知识和新事物变得迟钝,麻木,从而在大大地影响学习效果。

2、疑异感。

疑异感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产生的疑问、惊异的一种思维活动。

有了疑异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探寻愿望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成功感。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取得成绩时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成功感。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绩,就会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保持积极学习的热烈情感。

反之,没有取得成绩,他们就会颓废、丧失学习的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智力的发展。

4、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而这种自信心主要来自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快乐。

因此,教师应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行,自己也能做好,使他们充满自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