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免疫缺陷病

医学免疫学:免疫缺陷病


六、免疫缺陷病治疗策略
➢骨髓移植、胸腺移植或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输入抗体/免疫细胞 ➢抗感染 ➢免疫调节:如IFN-g改善慢性肉芽肿病
人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45
2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流行情况
• 世界范围
▪ 1981年5月——第一例,年底共152人 ▪ 1983年13500人 ▪ 1999年50,000,000人 ▪ 估计2000年30000000—1亿人 ▪ 至1999年底死亡人数16,000,000人
• 我国
▪ 1985年第一例 ▪ 1999年15088人估计实际40万 ▪ 2000年50万 ▪ 2010年将达1000万
34
4、HIV的致病机制
病毒gene编码:
➢自 身 结 构 蛋 白 (衣壳、包膜)
➢酶 ( 逆 转 录 酶 、 RNase)
➢调 节 蛋 白 ( 转 录、复制、感 染 力 —— 多 为 增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
3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感染过程: 1)、急性HIV综合症: ➢ 不适、疲劳、发热、皮疹、关节病、淋巴结病、头痛、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III、CD4+ 细胞减少机制:
➢ HIV及其包膜蛋白的直接损伤 ➢ gp120介导的CD4分子交联,转导凋亡信号; ➢ HIV特异的CD8+CTL→CD4+T的杀伤; ➢ HIV编码的超抗原结合TCRVβ链,引起的CD4+T死亡 ➢ 感染与非感染细胞形成合胞体:巨大细胞胞膜脆 ➢ 自身免疫机制假说:
4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6、AIDS预防:
• 无特异预防办法 • 切断传播途径
4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概述(概念和分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补体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
诱发因素,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44
19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人类SCID的分类
SCID病因 百分比 遗传特性 障碍细胞 突变基因
网状细胞不分化 <1% AR
淋巴细胞发育不良20
AR
T细胞发育不良 10
性联
50
AR
ADA缺失
20
AR
所有血细胞 Pu-1IF?
T, B
RAG1/2
T, NK
IL-2Rg
T, NK
JAK-3
T, B,NK AD基A因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概述(概念和分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补体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
诱发因素,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
第一节 概述
一、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1、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①gp120、gp41Ab与HLAⅡ有交叉反应。
② HIV(+)者,有抗TH、TS、B细胞和CD4分子的自身 抗体。
4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5、AIDS的免疫学特征:
➢CD4+T减少,CD4/CD8倒置 ➢进行性体液和细胞免疫缺陷 ➢Th1/Th2平衡失调 ➢M/DC被感染,Ag处理和递呈功能降低 ➢B细胞被多克隆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代表疾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迪乔治综合征)
机制:胸腺发育不全。
特点:
1)发生于男女新生儿。
2)外周T细胞显著减少,血清Ig下降。
3)易发生病毒和真菌感染。
17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典型代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发病机制: 1)IL-2Rg链的基因突变--------即性联SCID。 2)ADA(腺苷脱氨酶)基因和PNP(嘌呤核
缺失或降低。
14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部分Ig缺失的代表疾病: -------选择性IgA缺乏症。 作用机制: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5缺陷。 特点: 1)血清IgA和SIgA降低,IgM代偿性升高。
血清IgA低于50 ug/ml。 2)多数无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呼吸道和
肠道感染。
15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苷磷酸化酶)基因突变------使嘌呤代谢物积 累而损伤T和B细胞----即ADA或PNP性SCID。 3)TAP基因突变或MHC-II类基因表达缺陷---------即MHC-I/II类分子缺陷性SCID。
18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特点: 1)全身淋巴器官发育不全。 2)T和B细胞发育受阻。
9
第一节 概述
5、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性 疾病
10
11
12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概述(概念和分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补体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
诱发因素,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13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①输血:
➢HIV感染后1周-3个月才能测出相应抗体。
➢接触HIV,但测不出Ab的新感染者,其血液 有可能传播HIV感染。
3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②血制品: ➢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抗凝血因子、 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③注射: ➢静脉注射吸毒者:交叉使用注射器。 ➢医务人员被污染有HIV的针头扎破皮肤。 3)、母婴传播: ➢经胎盘、母乳:50%感染率。
20
ADA与 PNP 基 因突变造成免 疫缺陷的途径
AMP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IMP
GMP
腺苷 ADA 肌苷
鸟苷
PNP
PNP
腺苷 脱氧腺苷
6-氧嘌呤
黄嘌呤
鸟嘌呤
鸟苷 脱氧鸟苷
dAMP
尿酸
dGMP
dADP
dGDP
dATP
抑制核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四、吞噬细胞的功能缺陷: 1、白细胞粘附缺陷: 机制:粘附分子CD18基因突变,使中性粒细
26
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致病因素: 1、营养不良:如蛋白摄入障碍(饥饿、营养
不足);或蛋白丢失过多(蛋白尿、渗出性肠 病)。 2、感染:病毒或某些胞内菌感染。 3、肿瘤:淋巴瘤、白血病。 4、药物: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
放/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自身 免疫病,预防移植排斥)、外科较大手术及麻 醉、衰老、烧伤、创伤、脾切除。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 1、全部Ig缺失性代表疾病: -----Bruton X-性联无丙球蛋白血症。 作用机制:Btk(Bruton 酪氨酸蛋白激酶)参与B
细胞发育成熟, Btk基因突变, 使B细胞成熟障碍 疾病的特点: 1)Btk基因定位于X q22。 2)表现反复细菌感染,血清Ig极低,外周B细胞
缺陷; 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T和B细胞均缺陷;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补体缺陷。
6
第一节 概述
3、免疫缺陷病共同特征
①易感染:
最常见的表现,死亡的主要原因。 体液免疫应答缺陷:易患化脓性细菌感染 细胞免疫应答缺陷:易患真菌、病毒、原虫等感染
7
免疫缺陷病共同特征
29
30
2、病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sRNA两条相同的单股正链RNA ➢起源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为非洲猴
SIV
➢主要靶子免疫细胞
31
32
3、传播方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80-90%病例为性接触和静脉注射毒品者
1)、性接触: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精 液、组织液中含病原,传播HIV。 2)、血液传播:
23
补体缺陷
第二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补体成分
临床表现
补体调节成分
C1q-INH 遗传性粘膜下水肿(补体持续活化与消耗)
DAF(CD55)
阵发性血尿(溶血)
补体固有成分
C1、C2、C4 免疫复和物病,C2缺陷与SLE相关
C3
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MACs(C5-8) 脑膜炎球菌感染
24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概述(概念和分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缺陷,原发性T细胞缺陷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补体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
诱发因素,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25
第三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概念: 指非先天性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
用某些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病。
脑膜脑炎。 ➢ 3-6周50%-70%病人有急性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高滴
度病毒血症。 ➢ 1周-3个月有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但HIV仍在淋巴结中
持续表达。 2)、潜伏期: ➢ 无症状,平均10年,但有病毒的复制。
3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感染过程
3)、临床疾病期: ➢ 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口腔念珠菌感
3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病机制
II、HIV进入细胞的机制
➢CD4分子:HIVgp120与CD4分子的V1区高亲和 力地结合 ➢单核巨噬细胞/DC: HIVgp120与趋化因子受 体结合,持续感染 ➢神经细胞表面存在180kD受体,与gp120结合。 ➢LFA-1在HIV细胞间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40
3、性联高IgM综合征: 作用机制:CD40L基因定位于X q26,CD40L
基因缺陷使TH2细胞不能辅助B细胞产生IgG、 IgA或IgE。 特点: 1)血清IgM升高,其他Ig缺乏。 2)外周T细胞和B细胞数量正常。 3)易发生反复细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