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合词

离合词

中文摘要:在现代汉语里有一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入一些成分,且插入后意义不会发生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一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一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目前有许多语言学者关注这一预言现象。

本文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一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一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首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言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方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一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0 引言(一)离合词概念的来源某些合成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插入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陈望道先生。

他在《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一文中指出:“我曾读过一本外国的旅行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文法家都未留心的一条述辞是‘上当、捣乱、生气、随便’等成语,而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生我的气、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没有进一步进行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生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一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羊肉”,动趋式的:例如“走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语法单位的扩展方式、语用环境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一致。

比如仅从性质上来看就有“词说”、“短语说”和“短语词说”等不同的观点。

根据我们的看法,这个语法单位是从词向短语过渡的单位,既有词的特性、又有短语的性质,称为“词、短语的中间状态”最合适。

“简单地说,合的时侯是词,被成分分开就大于词。

对于词称为‘离合词’是恰当的。

”[1]但是基于离合词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打算就采用被广泛接受的“离合词”的说法,这样既形象地表现出这一语法单位的性质,也符合人们的习惯。

(二)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1. 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自陈望道先生注意到某些词中间可以插入一些成分,但并未就此进行深入分析。

之后,林汉达(1953)、吕叔湘(1955)、王松茂(1956)等人都讨论过这种语言现象,“扩展法”是陆志伟先生谈及这一语言现象时所命名的,即能将其分开插入别的词语的不是词组,而是词。

同时在《略论汉语构词法》里张寿康提出了“离合动词”这一概念,指出“这类用支配式构成的‘离合动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词’,拆开来用(如:跳了一个社交舞)的时候是一个动宾词组”。

二人说法略有差异,但事实上区分词和词组都是用扩展法,因此统称“离合说”。

由于“离合说”的根基是扩展法,因此学术界公认陆志伟先生为这一理论的提出者。

这一阶段对于离合词的研究是比较琐碎的,处于提出问题和描写现象的阶段,讨论的范围也仅限于对离合词的界定上,也可以说是其在汉语语言学中的归属问题。

2.八十年代到今天从八十年代,有关离合词的专业性文章出现了,对于这个问题出现在很多语法学家的文章中,但见解不一。

这些文章最初主要集中扩展方式及研究其结构类型等方面,就现在来看,作为离合词主体的动宾式离合词,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自九十年代以后,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范畴涉及到语法、语义和语用。

基于传统研究,许多学者尝试利用新的方法理论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

或者从认知语言学、或者从语用、或者从语义、或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等各个角度。

对离合词的研究,对于完善汉语语法体系、第二语言教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文离合词的研究材料鉴于收词的权威性和人们的认可度,本文中出现的离合词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7 年的修订本和05版。

也结合了由杨庆蕙主编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和吕叔湘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本文的用例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合词。

文中选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以及电脑网络报刊作为部分例句。

第一章:离合词的界定(一)离合词的定义离合词可以说是一种汉语语法单位,它兼有词和短语两个语法单位的性质。

从意义上看离合词,具有单一性和整体性,具有合成词的特点;对于它的结构,两个构成语素结合得不太紧密,可以进行扩展,可以插入一些成分在语素中间,词语的语义结构在整体上不会受到影响,也会具有短语的特点。

离合词是单一种能够扩展的、介于词和短语的语法单位。

1、离合词的通式和变式首次提出离合词的原式、变式、常例和特例这些概念的是赵淑华、张宝林。

他们认为“事物最开始的的、最初的、没有经过任何变化的形式是指‘原式’,事物已经变化了的形式,与原有形式不同的则是‘变式’。

常见并常用的形态称之为‘常例’,偶然出现的形态则是‘特例’。

”[2]对离合词的分析,这两组词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可是这两组词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概念。

原式既可以是语用平面上的,也可以是语法平面上的,然而变式只是语用层面上的。

另外常例和特例的界限是模糊的,常例和特例概念无法精准明确的区分开来,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我们觉得必须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由于这两组概念没有分清其所在的层面,所以他们是不合适的。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概念,我们提出了“通式”和“变式”。

离合词针对不同的层面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结婚”一词,从语法上来看,它作为一个词存在,表示“成年男女结合生活在一起”。

但如果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下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结过婚”“结了两次婚”等等变化形式。

“结婚”这个词不仅能再语法层面中出现,还可以在语用层面中出现,他是可以在两个层次中通用的。

我们将离合词的“通式”定义为能够在语用层面和语法层面两个层面共同出现并且可以扩展,比如“结婚”,“变式”则定义为由于表达目的、表达意义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拥有不同的扩展形式,如上面的“结了两次婚”,称为“结婚的变式”一般来看离合词这一个语法单位在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上认为是通式;而当它扩展之后的结构形式则是变式。

我们认为,界定通式和变式这两个专业概念,不仅解除了离合词在不同层面中单位分析界定的困扰,也可以简单便捷的研究离合词,使人们感觉更轻清晰明了。

2、离合词通式和变式的关系我们来看几个有关离合词的例子。

这里我们以“洗澡”为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水洗身体,除去污垢”。

[3]但在具体语言应用时他的说法是有这样的:(1)那时候的先生非常严格,晚上洗过澡才想起来作业落在学堂,要赶紧去拿回来补作业。

(2)过去的人,吃不饱,洗不上澡,睡不好觉;却感觉他们那么快乐,日子那么充实。

(3)生活在干旱又邻着盐湖的他们,很难得洗一次淡水澡,就连喝的水也总是淡淡的咸味儿。

(4)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洗澡,把家里打理的干干净净,她从没抱怨后悔过。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洗澡”的扩展形式是不同多样的,人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这些不同的扩展形式,与静态语法体系中的词有所区别,我们将其称作是“变式”。

而在例(4)中“洗澡”既可以词的形式存在词典中,又可以使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这些不同层面的使用情况加以分别开来,我们把例(4)中像“洗澡”这样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个句子中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称作“离合词的零变式”通式和变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通式是要经过变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的,而变式则是通式具体的表现形式,。

变式还是通式形成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了变式那么通式就无所谓有无了,变式是通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用的表现,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二)离合词的界定1、离合词的性质针对离合词的研究,我们首先对离合词的性质要有全面的认识,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更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离合词。

对于离合词的性质,因为它的特殊性,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焦点,比如主张把离合词当作词来处理的词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李清华、赵淑华、张宝林等。

虽然他们承认离合词有一定扩展能力,但更注重离合词意义的完整性,而且从语义角度看,也应当分为词。

再比如由王力、吕叔湘等学者主张的短语说,根据离合词能够扩展使用的情况,从语法角度出发,将这些能够扩展的组合成为短语,这样更侧重语法功能的原则。

还有并不常见的短语词说,有的人认为这些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不是很明显:他们像词,又像短语,处在中间的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词,不妨称为类短语词,可以简称为‘短语词’史有为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还有最普遍是由陆志韦先生最先提出“合则为词,离则为短语”的离合词说。

我们也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其性质。

针对离合词这一说,它的性质是特殊的,具有通式和变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在静态和动态层面上有时候是不同的,可以说在动态的层面上它以变式模式出现,在静态的层面上可以用通式的模式出现。

可以说由于离合词性质的特殊,将静态平面与动态平面区分开来显得非常重要有价值。

界定离合词要分明白它的不同的研究层面——要区分动态与静态的离合词,也称之为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

从句法结构上看离合词有别于一般的复合词。

许多学者认为用粘着语素还是自由语素来区分离合词和复合词,很多学者认为凡是离合词的都有粘着语素。

这些学者还认为“是否含有语素涉及词的概念问题,一般认为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断,粘着语素不能自由活动,只有和前面或后面的语素合成一个单位后才能自由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含有粘着语素的动名组合不可能是短语,只能是词。

又因为它可以扩展,和一般的词有所区别,所以它只能属于比较特殊的词——离合词。

”[4]以上的言论我们了解到,有这些观点的学者将语素是否够独立运用视之为区分离合词的关键。

我们认为这些学者忽视了语素是否能够独立运用,很多时候验证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动态言语应用活动进行的。

语素是否能够单独成为词在很多时候是受语义和语用条件限制的,如结婚的“结”它很少单独成为词,可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却是不一样的,它能够单独使用。

从语法平面说,是因为离合词能够扩展的特性才能与一般的复合词区别开来。

它能够像短语一样扩展,可是它的扩展是有限制的。

只有语言活动中做有限的扩展,并且在不一样的语言环境状况下能够使用单独的这个语法单位,我们才可以在句法层面上把离合词界定下来。

我们辨别离合词是通过总结归纳它在语用层面上的应用,将其抽象出来的规则,既是句法层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