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锚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锚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锚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摘要]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并且使得最终的估计值偏向于初始值,从而导致判断的偏差。

此文首先阐述了锚定效应的相关概念和锚值类型,然后介绍了锚定效应的几种实验范式,最后综述了有关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的代表性研究。

并讨论了锚定效应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锚定效应估计影响因素判断偏差[abstact] anchoring effect is a phenomena that people will adjust the estimate of the incident from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as a reference point on uncertain situation, and make the final estimate incline to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judgments of bias. firstly it explain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nchoring effect and the types of anchor value. then it introduces several experimental paradigms of anchoring effect.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study about the factors of anchoring effect.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of anchoring effect.[key words] anchoring effect estimatefactor judgment bias 一、引言众多研究表明,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一种强烈持久的心理现象。

tversky和kahneman(1974)最早将锚定效应定义为,人们通过来自最初的数值作估计,并从这个点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产生最终的答案,而这个最终估计是趋向于最初始的信息值的。

t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效应以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并在众多的领域中被证实。

这些研究包括赌博评估,对风险和不确定的评估,自我效能感,对常识问题的回答。

锚定也被提出来作为像偏好旋转,可能性评估,特征推论,语言的产生以及理解,利己主义偏见,聚光灯效应以及白日梦等多样现象的解释机制。

chapman(2000)根据不同领域锚定的意义,将这些定义分为三种类型:一个是锚定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提供给被试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

第二个含义是指一个实验的结果,在这个实验中,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影响了被试的判断。

此外,锚定和调整启发式还被用于指心理加工,通过一些心理标准加工,没有意义的数字有了它的影响。

二、锚的类型锚定效应的程度可以由不同类型的锚(anchor)引起。

锚定效应既可以发生在当锚值是有意义及与目标相关时,也可以发生在锚值是完全随机选择和没有意义时,或对目标值是不可信和不合理时。

(一)、自我产生锚和外部锚自我产生锚(self-generated anchor),指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时自发产生的内在锚值。

例如,询问“华盛顿什么时候被选为总统”,由于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在1776年独立,华盛顿的当选应该在此之后不久,因此被试会把1776作为一个最初的参照也即锚值,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这里的1776年就是自我产生锚。

除了自我产生,锚也可以是外部提供的。

外部提供锚((experiment-provided anchor)是指情景中别人直接提供的一种参考值,个体根据别人提供的锚值进行调整,获得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数值。

(二)、相关锚和无关锚northcraf, robbennolt以及mussweiler等人的研究表明,与目标任务相关的,有意义和可信的锚可以引起锚定效应。

同时,研究者也发现,锚定效应也可以被无意义或随机选择和不可信的锚引起。

例如,brewer和chapman等人(2007)发现,无关锚值影响了对艾滋病携带者对在使用了有缺陷避孕套而感染艾滋病几率的判断,以及医生对病人患肺栓塞几率的判断。

此外,thomas和mussweiler(2008)还发现,无关数字锚会影响法律专家对犯人的刑事定罪。

(三)、可信锚和不可信锚一些研究发现,即使锚是极端的或者代表不可能的目标估计参照时,锚定效应也会产生。

strack和mussweiler(1997)将锚值划分为可信(plausible)和不可信(implausible)两类。

例如,他们在实验中提出的“甘地的年龄是79/64岁?”中的79/64就是可信锚,而“甘地的年龄是140/9岁?”中的140/9就是不可信锚。

strack 和mussweiler在1997年的系列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了作为锚值的1215或者1992年两组数字,要求被试评估爱因斯坦首次访问美国的时间。

虽然这些数字明显是不可信的,但是还是产生了和可信锚一样的锚定效应。

三、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主要以传统锚定范式、基本锚定范式、自发锚和外部锚定范式和阈下启动范式为代表。

(一)、传统锚定范式一般把tversky和khanemna在1974年所采用的经典实验研究范式称为传统的锚定范式。

它主要使用两步式(two-step paradigm)的提问方式,包括配对的两个问题,即比较问题和数量问题。

比较问题的形式是“靶子的维度是高于还是低于x”;数量问题的形式是“靶子的维度是多少”。

比较问题里的x就是锚值。

wong 和kwong(2000)认为在两步式提问中的比较判断和绝对判断在内容是相关联的,并且在他们的研究中证明了语意启动效应,因此传统锚定范式又称为语意启动范式(semantic priming paradigm)。

(二)、基本锚定范式wilson(1996)等人认为在传统锚定效应框架下,之所以发生判断偏差可能是因为被试将锚定值和判断进行了外显的对比。

他们提出如果不将锚值与估计值做比较,而是与无关信息甚至是单纯的数字做比较,是否还会产生锚定效应的问题。

实验证明,甚至当锚值是完全与目标问题无关,以及当没有包含对比判断过程时也会发生锚定效应。

该锚定概念被认为是基础锚定,并且已经被证明相对于传统锚定效应是脆弱的和不稳定的。

在1996年wilosn的实验中,锚值(数字)是1928到1935里的中任一组数字,问题是“本地黄页里内科医生有多少?”。

结果发现,被试的判断最终也偏向于数字锚。

wilson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基本锚定效应。

基本锚定研究范式包括数字锚和一个数量问题,数字锚的大小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数量问题的形式和传统锚定效应的一致:“靶子的维度是多少”。

(三)、自我产生锚和外部锚范式不充分调整模型认为,锚定效应是人们在作判断时,以锚值为基准对未知目标值调整不作调整充分而产生的。

但是,这一观点在标准锚定范式下没有得到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

因此,epley等人根据锚值的来源,提出了自我产生锚和外部锚的分类。

他们在自我产生锚的实验中验证了锚定效应的不充分调整现象。

(四)、阈下启动范式所谓阈下启动范式,也即以阈下呈现锚的方式来研究锚定效应的范式。

许多研究显示,即使是在没有可供比较锚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依然可以发生。

例如,mussweiler 和englich(2005)等人在他们的实验中采用阈下呈现锚值的方式,证明了锚定效应的发生。

四、影响锚定效应产生的因素根据锚定效应的类型和机制,可以将能够引起锚定效应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外部因素,即描述决策任务的客观方面。

二是个体因素,即代表决策者的主观方面。

(一)、外部因素1、诱因和动机关于诱因对锚定效应的证据多半是消极的。

例如,wilson等人(1996)发现提供一个准确的价格酬劳能减少被试对锚定影响的评定,但是没有降低锚定效应。

tversky和kahneman(1974)指出增加准确性的动机不能减少专家的锚定效应。

wright等人(1988)发现,在包含外在诱因(经济奖励和公众酬劳)的条件下对于判断频率分布的评估没有产生显著的锚定效应。

另外,wright等人(1989)证明增加情景的熟悉程度不能减少锚定效应,但是金钱的诱惑显著的减少了锚定效应。

此外,simmons等人(2008)提出关于人们准确做出绝对判断的动机取决于任务的特征。

当人们对于判断调整的方向确定时,增加对准确性的动机能够减少锚定的程度,因此增加了锚值和最终估计之间的差距。

2、预警wilson等人在1996年的实验里发现,预先给被试进行警告不会改变基本锚定效应的发生。

国内研究者王平(2005)则发现,在传统锚定范式下,对于可信锚预警不会影响锚定效应,但是对于不可信锚,预警是会影响锚定效应的。

epley和gilovich(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预警有效的提高了自我产生锚的调整,但却没有影响标准锚定范式中的锚定效应。

(二)、个体因素1、知识经验研究证明,锚定效应不仅适用于新手也适用于经验丰富的专家。

joyce等人(1989)发现甚至是专家在审计判断情景中也会受到无关锚的显著影响。

wright等人(1989)证明了增加条件熟悉程度不能减少锚定效应的发生。

ho和keller(1994)发现,当熟悉诊断可能性的判断任务时,专家和非专家都更可能被锚值所影响。

而当他们做没有专业知识任务时,前面相关可能性的预测则不会影响他们随后的诊断可能性估计。

然而, wilson等人(1996)证明,有较多经验知识的人能够较少的受到无关锚值的影响。

northcraft等人(1987)证明了在学生和房产代理人中的强烈锚定效应,缺乏房产知识的学生自我报告了使用锚定值做估计的较高可能性。

此外,bhattachrjee等人(2002)发现,当评估存货清单风险时,较少经验的审计人显著的受到不相关信息的影响,但是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则没有被这样的信息所影响。

2、人格tversky 和 kahneman (1981)指出了决策者的人格因素在风险选择情境中的重要作用。

stanovich 和west (1998;2000)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影响决策和结果的选择表现。

最近,在数字可信,模糊性以及对作为或不作为的偏好实验中也都发现了个体差异和乐观主义偏见。

现在关于个体因素对锚定效应产生的影响研究已经扩展到人格因素。

mclroy等人在2007年研究了人格因素中的开放性(openess)如何影响锚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