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教学中揣摩语言妙用

在教学中揣摩语言妙用

在教学中揣摩语言的妙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交流
思想情感。

教学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内容
的表述是繁是筒、是生动、是活泼、是华丽、是朴实、是疏忽,是缜密,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知和认识,对一位成熟的教师而言,他的教学语言应具有强烈鲜明的情感,有时热烈,有时深情,有时激昂,有时低沉,有时会让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令学生热泪盈眶。

一、教学时注意教材中语言的缜密性
(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概念时,出现两个词语:前者是“分数大小不变”,后者是“分数的值不变”。

教师提问:分数“值”和“大小”是否可以互换?课堂上同学们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最后统一认识;值是数学中演算出来的结果。

大小是一种程度,分数的性质是表现分数大小的一种程度,而约分是求最后结果,二
者不能互换。

(二)小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为《枫叶如丹》,教师课堂上可让学生找出“丹”字都有哪些近义字,它们可否替换?学生找出有“红、赤、霞、朱、火”等,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选用“丹”字?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释问题:以上文字皆有“红色”之意,但是作者独选“丹”字,是因为其不仅有“红”的意思,还象征着成熟,四季只有经历了春的萌芽,夏的成长,秋的风霜才能成熟,人与自然相通,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
悟,因而“丹”字语意最为恰当。

(三)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初原诗中“绿”为“到”字,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绿”和“到”之外,还可以用哪些词?学生讨论,给出“吹、过,满、遍”等,教师引导学生逐字体会、琢磨,每个词放在诗中的意境有何不同?我们可不可以给王安石改诗?学生经过讨论,师生最后众口一词:改不得,“到、吹、过、遍”虽意思相近,但都是动词,唯有“绿”字既表现出春天的到来又能展现出春天吹过之后绿的神态之美。

诗人如此因为一个字进行推敲、琢磨,让人自然想起唐朝诗人贾岛推敲的由来。

二、注意平时教学语言的朴实无华
教师语言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以传达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品德、锤炼个性为目的,为了完成这些目的,教学语言要朴素。

例如,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先找出12和18各自的全部因数,再将它们公有的因数找出来,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它
们的最大公因数。

另外,求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集合的形式来求,以上两种做法都比较麻烦,有没有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呢?现在
跟老师一起来学短除法。

这一段话除了数学语言外,其余皆是普普通通的日常词语,没有修饰成分,没有形容词,没有多余的句式,没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只
有对问题的讲解,这虽然是一段朴素常见的教学语言,但是它准确
地表达了有关数学求最大公因数的知识。

避免了无用信息过多,
反而影响学生对主要信息的理解。

三、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过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看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教师优美语言引导下,学生的审美情感表现出愉悦、轻松的特点,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心境如秋日高空,清丽深远。

在此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的几句话来结束此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