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一章 现代管理概述

1第一章 现代管理概述

管理学讲稿第一章现代管理概述第二章管理原理第三章决策第四章组织第五章领导第六章激励第七章控制第八章文化第一章现代管理概述教学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提高对管理性质重要性认识。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学基本问题,了解管理学历史发展,展示现代管理系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

教学内容:管理的概念:性质与研究对象;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管理动向与特点;管理学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二重性,管理理论发展和学习管理学必要性。

§1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一)管理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对此,众多学者以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自己的看法。

H·Fayol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一定义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S·P·Robbins和M·Coultar,则把管理视作过程。

而“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至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H·A·Simon认为,管理即制定决策。

以E·S·Buffa为代表的数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国内学者对管理概念的看法多为综合论。

例如,在徐同华等编著的教材(1998年)中,称管理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在本教材中,周三多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管理,就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优化创新等适应环境的动态过程。

这一概念体现了管理的一般特征:1、管理的主体—人和管理客体—可利用资源。

2、管理的任务和目标—组织的有效目标和适应环境的创新活动。

3、管理的本质—有效利用资源和创新成果。

4、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创新)等。

二、管理的目标和对象(一)管理的目标1、物质性目标:少投入多产出。

2、社会性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管理对象—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以及由此构成的管理活动。

三、管理的基本要素1、管理主体—由谁进行管理。

2、管理客体—管理对策、管理什么。

3、管理目的—获取较高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管理的职能和方法。

12 5、管理的环境和条件。

四、管理的属性和职能(一)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时,——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证殖过程,——那末,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P368-369)可见,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管理是社会化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它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管理才能把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得以组合和发挥作用,这也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管理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关系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二)管理的职能基本职能⎪⎪⎪⎩⎪⎪⎪⎨⎧→⎩⎨⎧控制协调指挥组织计划具体职能维护生产关系合理组织生产力 应与注意,关于管理职能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一致,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活动复杂,管理的职能也在变化,如有人把决策、创新也视为职能,这自然也有道理,但基本的功能还是法约可提出的五职能说。

(三)问题和讨论马克思二重性理论有什么意义? 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归纳出:1、二重性原理是我们正确分解资本主义管理和社会主义管理的共性与个性,大胆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理论依据。

2、由于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学习外国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国情、企情、兼收积蓄,为我所用,自我一家。

3、二重性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掌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管理管理的一般规律,它不是研究某一特殊领域的管理活动,而是研究共同的原理和共同原则。

也就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2 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1、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著重研究如何指向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有F·W·FayIor(1856-1915)、F·Gi1breth(1868-1984)和L·Glbreth,1878-1972)夫妇以及H·L·Gantt(1861-1919)等。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他的代表作有:《计什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

A、泰罗制的主要观点①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②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方法③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思考与讨论:如何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实质?B、泰罗制原理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四项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①劳动方法标准化原理②培训工人科学化原理③实行奖励工资制原理④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C、评价①它是科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②它是加强企业基础性管理的科学方法③它只解决企业内部工作效率问题,未能解决企业与外部环境适应问题。

④它把工人当作机器附属物,未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必须指出,泰罗把工人视为经济人,并把经济刺激作为调动工人积极性主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象有人所说,泰罗不关心工人,事实上,经济人假设有其合理的一面,经济激励是基础性手段。

泰罗也提出了些人本管理初步思想,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能实现。

2、法约尔的一段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法约尔对管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中。

①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②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管理的14条原则,详见教材P22-23。

注意比较泰罗与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不同特点,这与他们不同的经历、管理所处地位、角色不同有关。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Weber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

3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传统式和理性—合理的权威。

他认为,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组织形式具有许多特点,详见教材P24,请同学们自学。

因此,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一种合理的、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是优于其它形式,适用于各种行政管理工作。

这一理论,是对泰罗、法约尔理论一种补充。

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思考与讨论:有人说:泰罗制过时了,应当抛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 )1、产生背景。

2、什么是行为科学?从管理角度看,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3、梅奥创立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Magol领导了1924-1932年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①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③大规模访谈(1928-1931)④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1931-1932)Magol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一书就是霍桑试验的总结成果,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①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4、行为科学研究主要领域①人际关系理论。

②个体行为理论。

③团体行为理论。

④组织行为理论。

(三)现代管理理论(二次大战后)1、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环境而不断创新所形成的学派体系。

它很难用一个学派或理论来概括。

因为,二次大战后,管理理论呈现出“丛林”时期,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Koontz)在1980年,把管理划分为11个学派,即:①管理过程学派②人际关系学派③群体行为学派④经验学派派⑤社会协作系统学派⑥社会技术系统⑦系统学派⑧决策理论学派⑨管理科学派⑩权变学派⑾经理角色派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又衍生出许多学派,如学习型理论等。

2、综合上述阶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①从总结具体经验到阐述一般原理。

②从“机械人”、“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等人”假设。

③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

④从学派分化、百家争鸣、相互综合发展。

4二、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管理思想1、提出了管理二重性和管理必要性理论。

2、提出了社会主义管理的基本模式。

3、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

4、强调了权威在管理中的必要性。

5、论述了簿记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

(二)列宁的主要管理思想1、认为管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

2、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思想,主张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管理经验。

3、主张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

4、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则。

5、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先选和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