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语堂与翻译

林语堂与翻译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
家庭的熏陶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中国农民和 乡村牧师合二为一的家庭。中 西文化气息的交融是林家的基 调。
一 心 评 宇 宙 文 章
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林语堂生平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林语堂的翻译实践
中西方文化交流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1934年《我的话· 杂说》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 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迁往 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 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 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 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 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 (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作的序,即为近万 言的《论翻译》(后有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 书),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 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 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 物 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 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基本条件: • 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 题有正当的见解。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 的规范"。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 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 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 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 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 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 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 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 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 理剖析"的基础的。
忠实的程度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林语堂认为像‚直译‛‚意译‛这样的名称不妥: ‚不但不能表示译法的程序,并且容易引起人家 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 所。‛
直译走向极端即死译。 意译走向极端即胡译。
•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 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 语堂。 •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 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 寻源书院。 •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 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 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 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早期的教育 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受到美国 传教士范礼文博士的影响开始 接受西方文化
游学旅居经历
亦 中 亦 西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 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林语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写作中,但他仍然写了许 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 早在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 的一个紧要提议》,他涉及翻译理论的其他论著还有《我所 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 设》、《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 词》、《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 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 行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
– – – – –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 坂仔村,除了他外,这里还走出 了许多文化名人。 林纾 严复 辜鸿铭 林文庆 冰心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 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 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 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 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翻 译 三 标 准
• 忠实 ——译者对于原文方面的问题,对原著者 的责任; • 通顺 ——译者对于中文方面的问题,对中国读 者的责任; • 美 ——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译者对艺术的 责任。
译 者 的 责 任
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 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
忠实标准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 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 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 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 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 名
翻译的表现都是艺术活动, 人人都是艺术家, 时时刻刻都在创造艺术,翻译作为一种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创造性活动当然也不例 外。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翻译即创作” (Translation is not reproduction but production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