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说明A.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B.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D.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2.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于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的这些规定A.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C.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3.《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4.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5.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6.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7.上海《申报》作为19世纪末国内五家中文报纸之一,十分关心台民斗争动态,除了转登台民公告,译载外文报道,专门发了大量有关台民抗日活动的评论。
《申报》这些报道与评论可以用来说明A.社会舆论对反割台斗争的支持和关注B.《申报》直接推动反割台斗争的兴起C.世界主要国家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行径D.清政府鼓励民众支持台湾救亡运动8.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
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
”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D. 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9.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场理性的革命,因为当革命初具话语权不久,革命党人便已采取暴力与和平兼备的方法来争取实现预期目的,从而减少因战争带来的破坏力,下列史实最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清帝退位1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1.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
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A.英国的炮舰政策 B.清的外援与曾军的奋战C.西方国家的携手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12.《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13.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14.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
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
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15.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两者的共同启示是A.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C.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16.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17.“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18.下表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B.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C.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D.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19.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材料的主旨是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2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21.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
从中可以看出A.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C.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22. 1960年,第二十一届联大通过公约宣布“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
1970年塞内加尔第一任高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提“发展权”概念,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
1974年,第二十九届联大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首要任务。
这反映出A.联大是实现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确立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3. 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
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
这说明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C.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D.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24.不结盟运动各成员国充分平等,成员国无须承担义务,会议决议和宣言经过讨论协商以一致同意形式通过,1973年成立的协调局只是协商机构,不具领导和指挥效能。
可见,不结盟运动有利于A.促进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提升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
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
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
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酢,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
”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
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简称贸促会)于1952年5月应运而生。
1956年4月,国际商会亚洲与远东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委员会邀请了台湾商会代表,贸促会副秘书长舒自清向会议提出抗议,并且决定不参加会议。
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以及亚非等国建立和发展了民间贸易联系,同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的有关组织相互在对方首都都设立了商务代表处。
与此同时,中国贸促会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会或工商会,同已与中国建交各国的贸易团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会“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外经贸战略服务”。
——摘编自成亚曼《新中国商会外交的特点与成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民国初年的民间经济外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商会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