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

德国的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

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

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5、《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

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

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

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对于清查,如同面临所说的“末日审判”一样。

故有“末日审判书“之称。

6、大宪章大宪章是亨利二世以来地方分权势力为中央集权之间斗争的产物。

它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法律文献。

共63条,旨在限制王权,保障教俗封建王的特权不受侵犯。

其主要内容是迫使王权向贵族让步,大宪章每一个款都涉及封建统治和封建习惯的细节问题。

大宪章的签订为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经验。

大宪章的基本原则——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权——逐渐被承认为英国立宪政治的基础。

仍有某些积极意义。

自由大宪章限制英国王权的一项封建契约。

英国失地王约翰时,约翰对内无视封建契约,向附庸和城市征收额外捐税,对外则向教皇纳贡称臣,使他与社会各等级都处于对立地位。

1215年6月15日,大封建主联合骑士与城市上层以武力迫使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具有封建契约性质,主要是保证大封建主在经济、司法、和政治上的特权,同时也涉及骑士和市民等级的权利.大宪章把王权放在封建契约约束之下,充分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自由大宪章1215年春天,英国大封建主联合骑士、市民上层,以武力迫使国王约翰签订的大宪章。

规定国王不能向封建主随意征税,不能随意逮捕封建主或没收其财产,国王要确保各大城市的自治权,尊重教会的选举自由。

若国王不遵守上述规定,封建主则有权用武力推翻其统治。

大宪章总的来说是限制王权,将王权置于封建的法律约束之下,保护封建主和部分市民上层的封建性文件,但它没有得到广大平民和骑士的支持,再加上约翰后继者亨利三世不履行大宪章,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内战。

《自由大宪章》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

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

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

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

《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

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7、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

规定: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牛津条例亨利三世时,王权与大贵族发生矛盾。

1258 年,亨利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贵族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

牛津条例规定,议会法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相悖,并组成由15 名贵族参加的委员会与国王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寡头政治8、模范会议1295年,爱德华为筹集军费,召开国会。

与会者除了大封建主外,还有每郡两名骑士代表和每城市两名市民代表。

以后历次会议都以此次国会为范例,因而被称为“模范国会”。

从此,英国成为议会制君主制国家。

模范议会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

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

1265年1月,德·孟福尔依靠贵族、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根据《自由大宪章》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议,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

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还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议会。

9、“黄金诏书”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为稳定德国政局,阻止教皇干涉皇位选举而发布的诏书。

它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三个主教选侯,四个世俗选侯)选举产生,大诸侯在各自领地内有独立的法律、税收权和军队,而选侯则有绝对君主权力。

“黄金诏书”的颁布更加清楚地表明德国的历史已变为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瓦解过程开始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

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

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

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0、汉萨同盟它是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其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商业同盟。

汉萨一词日耳曼语原意为集团。

同盟形成于1356年,中心在吕贝克。

13世纪80年代,莱茵地区各商人组织互相合作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并与吕贝克及其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的北德城市结成同盟,防御劫匪和海盗,确保贸易安全。

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贸易的活跃和货币的流通。

11、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时间长达百年以上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长期的领地纠纷、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复杂的王位继承问题使得两国争夺不断,最终爆发战争。

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1337—1360年为第一阶段,法国在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战役中大败;1369—1380年为第二阶段,法王获胜;1415—1422年为第三阶段,法军在阿让库尔战役中大败;1422—1453午为第四阶段,英军失败。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它唤醒了法兰西民族精神,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专利条件。

与此同时,战争加剧了英国的社会矛盾,进而轰终酿成了旷日持久的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年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

持续百余年,故得名。

起因于两国争夺富饶的佛兰德斯和英王在法国境内的领地。

战争初期,英军先后取得克勒西战役和普瓦提埃胜利。

法军惨败。

国内赋税重重,导致巴黎市民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后法国改革财政,整饬军队,于1369年向英进攻,收复大部分失地。

英国内爆发瓦特泰勒起义。

至1453年,战争最后以英国失败告终。

除加来港外,法收复了英王在法国全部领地。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断断续续进行的战争。

十四世纪英法因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尔和英王在法国的领地,矛盾十分尖锐。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法王腓力四世之子)死后没有男性继承人,他的堂兄腓力六世即位。

英王爱德华以腓力四世的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并向法国发动战争。

战争初期英军获胜,继而从1369年开始的几年内,法国大部分失地,但接着发生了封建主内讧,国力削弱。

英军于1415年再度入侵,以后占领法国北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