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探析何晓楠学号:07102089 文学院摘要:指示语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在各指示语种占据主体与核心地位。
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的研究对人称指示在交际中的运用具有很强指导意义,从而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
关键词:汉语;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Exploration into the fuction of social indication in Chinese personal deictic wordsAbstract: Deictic word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linguistics.Personal deictic word is a form of address to transmit the information when both side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It is main body and at the core of every deictic word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person ,the second person and the third person deictic word . The research of social indication about personal deictic wor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mmunication ,thereby it can reach the aim of intercommunication more freely.Key words:Chinese , Personal deictic word , Social indication目录一、社交指示的研究概况 (4)二、人称指示语与人称代词 (4)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5)四、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7)五、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7)六、小结 (8)七、文献参考 (9)一、社交指示的研究概况社交指示是语用学的中一个重要概念。
一般认为社交指示是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及语法范畴。
现代语用学对社交指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从语法形式的角度研究特定的语法形式的社交指示功能; 从语言功能的角度研究在一定的语境下用何种语言表现形式表达某种语言功能; 从社交语境的角度研究在言语交谈中根据社交语境来决定应当采何种言语表现方式言语行为。
社交指示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和语篇指示是密切的有机统一体。
它的研究主要分散在这四类指示语之中进行。
本文从语法形式的角度, 将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联系起来,动态的研究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二、人称指示语与人称代词研究汉语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 叫先要清楚什么事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常常被与人称代词混同起来。
那么,人称指示语和人称代词有什么关系呢?1、从所属范畴看:社交指示语是语用学概念,而人称代词是属于语法学概念。
二者所属的学科不同,划分的依据也不同。
2、从概念上看: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分为第一人称指示语、第二人称指示语和第三人称指示语。
具有代替、指示人或事物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咱(们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您,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3、从内容上看:语法学中的人称代词系统是语用学中典型的人称指示语。
但是人称指示语并单单只人称代词所包含的我(们、咱 (们、你 (们、您、他(们、她(们、它(们。
第三人称指示语不仅仅只限于第三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也可以充当第三人称指示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清楚的发现语言学的人称指示语和语法学的人称代词的区别。
但是, 当前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语用学问题时乱用人称代词这一概念。
完全忽视了这是所属于不同学科的两个概念。
当然, 在研究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时,可以从典型的人称指示语我(们、你(们、您、他(们、她(们来探析其特点。
而这些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主要从其非常规用法先出来的。
三、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汉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是我、咱及其复数我们、咱们。
其中, 咱 (们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多有于口语及方言中。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人称单数指代第一人称复数第一人称单数我、咱有些情况可以指代我们、咱们,体现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
例,(1 我校今年计划招生两万人。
(2 还我青岛还我河山(3 走,咱今晚就去看电影。
例(1是高校招生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所说。
在公开场合,这位负责人不是代表他个人表态,而是代表他身后的学校这个集体。
所以这里“我校” 的“我”指代的是“我们” 。
同时,例 (2中两个“我”指的也是“我们” 。
不管是“青岛” 还是“山河” 都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 不会只属于某一个人。
这里标语的书写者从主人翁意思出发,将自己看成的主人,那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他都不会赞成,从而表达其爱国热情。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我”指代“我们”时,都是说话者将自己看做某一集体的代言人。
说话者所发表的言论就是他说代表的集团的态度。
例(3中, “咱”包括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代指“咱们” 。
这一用法多出现在口语中,可以来及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更加亲切。
2、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一人称单数在汉语中,由于谦逊原则或者不宜用个人口吻表达某一观点时,说话者常将自己的观点说成大家的共同观点以表现出亲密的关系或者谦逊礼貌的态度。
这时常用我们、咱们来指代我、咱。
例,(4 我们那口子……(5 咱们是个计算机盲,不会拨弄这玩意儿。
(6 我们觉得社交指示涉及的问题,不单纯局限在社交语用学之中。
例(4中的“我们”指代的是“我” ,例(5中的“咱们”指代的是“咱” 。
“我们”用在书面语体中,而“咱们”则常用在口语体中。
例(6 是何自然先生在其《语用学概论》中的话,这里的“我们”实际是说话者何自然先生一人,指代的是“我” 。
先生之所以这样说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这一用法在报告和学术专著中是很常见的。
用“我们”指代“我”可以表现出报告人或作者的谦逊态度。
而用“我”指代“我们”则可以表现出说话者对自己的观点敢于负责人的态度。
当然在提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时用“我们” 就会显得暧昧不清,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例,(7 A:时谁把窗户打破了?B :我们。
3、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汉语中,用第一人称指代第二人称的现象也很常见,集中体现为“共称”现象。
例,(8 老师: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9 教授:我是第一次来咱们学校做报告。
(10如果你我合作,我们将会垄断这一行业。
(11好孩子,咱不哭。
这三个例子都是将说话者(或听话者引入听话者(或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用这种虚拟的共同语境来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以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
例(8中的“我们”指的是学生“你们” ,是老师自己进入学生的身份,以期待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从而方便和学生交流。
例(9 的“咱们”指代的是“你们” ,也是教授进入听话者的情境,将听话者的学校说成自己的学校,密切了二者的关系。
例(10中“我们”指代“你们” , 是将听话者引入自己的情境,从而更好的认同自己的观点。
如果用“你们” 就显得十分生硬,达不到交际目的。
4、“我们” 、“咱们”的包括式与排除式“我们” 、“咱们”的用法主要有两种,包括式和排除式。
其中“咱们”专用于包括式, “我们”即可用包括式也可用排除式。
例,(12我们明天上山,你去不去?(13我们进去看看。
(14咱们去春游吧!例(12中“我们”并不包括听话者,是排除式。
例(13中“我们” 包括听话者。
例(14 中“咱们” 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 是包括式。
这种“我们” 、“咱们”的包括式与排除式表达了不同的意义,直接影响着交际。
四、第二人称指示语的社交功能第二人称指一个或者多个听话者。
在汉语中, 第二人称指示语有你 (们、您(们。
您是你的敬称,一般表达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尊敬。
您们, 仅在书面语中少量使用。
是表达对某个令人尊敬的集体的敬意。
如:老师, 您们辛苦了。
这里主要研究你(们。
1、第二人称指代第一人称在汉语中,有时“你”实际上是指“我” 。
例,(15这个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你一句。
(16我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最爱调皮捣蛋,有时真让你哭笑不得。
例(15和例(16中的你实际上都指代的是说话者“我” 。
但说话者为了更好的达到交际目的,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阐述观点,更易使听话者产生共鸣,达到交际目的。
2、第二人称可以泛指任何人第二人称指示语“你”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泛指任何听话者或不在现场的其他人,当然也包括说话者本身。
例,(17你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你就得好好学习,下一番苦功夫。
(18困难就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例 (17 中“你” 指代的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功的任何一个人。
例 (18 中“你”指代面对困得的任何人。
五、第三人称指示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汉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包括他(们、她(们、它(们。
第三人称指示语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在言语活动中,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
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指代听话者。
1、第三人称指代第二人称(19老天爷你走眼呀,你视呀,要不是吾,这些家伙何时从娘肚子里拱出来?他们吃米谷,还没长成个人样,就烂肝烂肺,欺负吾娘崽呀! 例(19是韩少功的《爸爸爸》里丙崽的妈妈在儿子被欺负后当着欺负丙崽的孩子们说的话。
欺负丙崽的孩子们是听话者,这里却用的是“他们” , 而没有直接称呼“你们” 。
这种指桑骂槐的用法在汉语很多,多是出于礼貌, 委婉的向听话者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时也因为屈服于听话者的威严,不敢直接向其表达意见。
2、第三人称泛指任何人(20不管张三还是李四,只要是公民,他就有选举权。
(21别管他是谁,只要有困难,我们就因该帮助他。
例(20中“他”泛指任公民。
例(21中他泛指任何有困难的人。
3、“他(她 +称谓语”指代第二人称这种用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夫妻之间和非亲属见,而且说话人多为女性。
例,(22他妈,今晚我不回家吃饭了。
(23他大哥,生病了?例(22是用于夫妻之间, “他妈”指的就是听话人“你” 。
这样的用法是由于中华文化中内敛的传统,即使是在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直接用称谓语或者第二人称指示语“你” ,是觉得过于直白,所以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来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