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3、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 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 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 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 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 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 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 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 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 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 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 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 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 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 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 程中大为衰减;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私 有转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出出来。统治者不得 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实行“贤贤”。官学根 基被动摇。
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

史是王左右掌管祭祀与记事的官员。由甲骨文看 ,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西 史”、“东史”。
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 ”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祭祀 。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祀时 致告鬼神。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
“人竭力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 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 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 最好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 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春 秋 战
—前221)




人们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 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 最好的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们们加以管理 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人 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 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 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 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 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 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 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 隆而后者日衰。
2、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 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 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 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 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 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 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 文化。

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 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 。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 ”而《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 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郡县制的出现
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 县之制。
鲁哀公二年铁之战,晋赵简子誓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早在 春秋末年,郡县制已经出现。
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