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健要想官员素质提高必须真正负起独步红尘妮妮喆喆成长:小记最近宝宝表现流水知人则喆我和我追逐的明星梦开到荼靡感冒打点滴后腹泻怎么办?我心飞翔培养优质宝宝从胎教做起:280个寻找一颗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戒蔡笑晚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
有人认为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个角度探索思维的奥秘。
也有人认为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属于广义的功能主义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一)认知语言学兴起的过程虽然认知语言学真正的历史只有约三十年,但作为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的反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心理学、认知科学对认知的早期研究,其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不过一直处于酝酿期。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三部认知语言学专著的出版:约翰逊(M. Johnson)《心中之身》(1987)、雷可夫(G. Lakoff)《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1987)和兰盖克(R. La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1987);二是1989年春,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y)举行的认知语言学专题讨论会。
会后,出版了《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并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还出版了认知语言学研究(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系列丛书。
此后,《语用学与认知》杂志于1993年由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发行。
[2]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在欧美语言学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兰盖克、雷可夫、杰肯道夫(Jackendoff)、泰勒(Taylor)、塔尔米(Talmy)等。
(二)认知语言学兴起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起因于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批评。
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作为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雄霸美国语言学。
美国描写语言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描写,忽视对意义的研究,属于形式主义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继承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形式主义传统,并把形式主义发展到极至。
转换生成语言学极力强调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要求对语言寻求“内部的解释”,并尽可能形式化。
然而物极必反,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暴露出许多问题,引来许多学者的批评,强调对语言意义、认知和功能的研究。
其次,语言学史上,一直就有重视意义和功能的传统。
古代的修辞学就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功能的学问。
结构主义学派之一的布拉格功能学派既重视语言的结构,又重视语言的功能。
我国古代更是注重意义的研究,结合意义和文化来研究语言是汉语语言学的传统,正是由于国内语言学的这种学术传统,认知语言学引入国内后便风靡一时,而在国际上影响甚大的形式语言学在国内却一直没能成为统治中国语言学的霸主。
再次,20世纪下半叶以来,涌现出很多新的语言学科或交叉学科(外部语言学),如语用学、语言哲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
其中大多研究兴趣在语义、功能、言语、篇章上,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了语言的自足性,积极从语言系统的外部来解释语言现象,形成了功能主义的新潮流。
最后,认知语言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以雷可夫、麦考莱为代表的生成语义学的兴起以及语用学的发展。
[3]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大脑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认为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能力及其深层结构,以此揭示习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还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是“自足的”,不受语义因素的影响,雷可夫、麦考莱在语义问题上率先对生成语法发难,提出语义是语言系统的核心和基础,语义具有生成性,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后来走上认知语言学的道路。
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认为语义研究必须结合语言的使用者和具体的语境。
正是因为语用学注重对意义的推导,而意义与人的认知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语用学研究最终也走上了认知研究的道路。
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形式与功能是语言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是语言学的两大任务,当代语言学中的各种流派大体可以归入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阵营,认知语言学是功能主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形式语言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建立形式化的原则和规则系统,从语言结构内部来解释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心理、认知分析的手段,从语言外部来解释语言现象。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观上与形式语言学有较大的区别,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认知语言学认为,自然语言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自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
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语言能力的发展跟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例如,一个女子长得漂亮,人们常说“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而不会说“她有一双漂亮的手”或“她有一个漂亮的后背”,这是因为我们认识一个人的长相总是先观察他的脸部而不是别的部位。
可见,“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这样的“转喻”说法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跟人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4](二)句法不自足在形式语言学看来,句法是自足的(autonomous),是语法和语言的核心,是体现人类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认知语言学却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和语用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认知语言学还认为,形式语言学把句法独立出来甚至作为核心自足系统,再分成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的部分,完全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例如“四级还没有通过呢,就别提六级了”,这个句子中的副词“还”具有语用意义,是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这个“还”字句表明,句法处理离不开“还”字的语用意义。
可见,在表达和理解语句时,句法、语义、语用三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三者交织在一起。
[5]从词法到句法到语义再到语用,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
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正是因为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地位认识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对待形式化的态度上也不一样。
形式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足的,力求用数理逻辑对句法及其生成过程进行形式化的描写;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是不自足的,因为句法涉及很多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难以形式化的。
(三)语言范畴是非离散范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范畴都是非离散的,边界是不明确的。
形式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持一种离散范畴观,认为每个范畴有自己的特定内在特征,符合某些特定内在特征的就成为某一范畴的成员,反之则不然,并且特定内在特征为范畴所有成员共有,因此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范畴大多是“典型范畴”(prototype-based category)而不是离散范畴。
以“鸟”范畴为例。
“鸟”包括“生蛋”、“有喙”、“有双翼和双腿”、“有羽毛”等十多种属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具有这些属性。
鸟范畴内各成员的典型性不一样,各成员的地位也不平等,有的是范畴的典型成员,有的是非典型成员。
例如,知更鸟、麻雀、燕子、喜鹊等是“鸟”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鸵鸟和企鹅则是这个范畴的非典型成员,“鸟”因此是个典型范畴。
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典型范畴。
这种理论有以下假定:第一,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离散范畴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而经常是个连续的过程;第二,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第三,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6]汉语的词类就是一种典型范畴,要想找出为某个词类所有而为其他词类所无的语法特征,实际上很难做到。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类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
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
以名词为例,如果从语义范畴上看,最典型的名词是“可数的具体的物件”,由此扩展到“不可数的抽象的非物件”,如“爱情”、“信仰”等;如果从句法功能上看,典型名词经常做典型主语(施事主语)和典型宾语(受事宾语、结果宾语),还能做定语直接修饰名词;一般不能做状语和补语,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只有一小部分名词可以做谓语,但不能做典型的谓语。
这就是名词的典型特征,说某个词是名词或者不是名词,最多说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名词。
三、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象似性、语法化、隐喻和转喻、主观性和主观化、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典型范畴和基本层次范畴等内容,这里主要讲述象似性、语法化、隐喻和转喻。
(一)象似性结构主义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符号及其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认知的制约,具有象似性(iconicity)。
象似性指人类语言的结构与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结构恰好对应。
象似包括两种类型:肖像象似和图式象似。
肖像象似(imagic iconicity)指肖像与所指事物之间简单的、感官的或模仿性的象似,如拟音词的声音与所拟的声音之间具有象似性,独体的象形汉字与所指事物的整体轮廓象似。
图式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指图式自身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所表现对象各个部分之间关系性的或结构性的象似。
图式的每一构成成分与所指之间也许没有象似性,但是图式中各构成成分间的关系却与这些成分所指间的关系具有象似性,如地图、建筑物平面图、线路图、语言结构等。
在语言结构中,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对应于肖像象似和图式象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