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难点突破)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难点突破)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是谁;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从哪里来; 认识了你自己,你就知道你 要到哪里去
Know
苏格拉底认为,要认识 你自己,首先就要经常 对自己进行审察。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可见审察自己确 实是个功夫活,经常审 察自己的内心,你才能 知道自己是谁。
• 熊干了傻事是因为无知。所 以只有善心不一定干好事, 要有知识才行。
有个猎人上山打猎,见到一对老鹰正在追啄一只幼鹰, 迫使幼鹰展翅飞翔,幼鹰被啄得遍体鳞伤,嗷嗷惊叫。 猎人见了,愤怒不已:哪有父母这样对待子女的?操 起猎枪打死了这对老鹰,把幼鹰带回家养好伤,然后 放幼鹰回到大自然中去,可是,这只幼鹰却因不能飞 翔扑食而活活饿死。 你怎样评价寓言中猎人的行为?
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道德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 概念的认识,是关于道德的知 识。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 础。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 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 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 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 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 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
•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 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知识是美德的共性, 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 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 德即知识”
阿波罗神的女祭司竟然以神的口吻肯定苏格拉 底是世上最聪明的人
• 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找一个比 他更聪明的人……最终结果是苏格拉底恍然 大悟,不是说他真有多少智慧,而是因为 他知其无知并公开坦诚承认这一点。
Know yourself!
•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 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 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无 知”
《熊与隐士》
•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熊与隐士》:有一个栖息于 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 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朋友熊坐在一旁守护着 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蚊蝇。有一只苍 蝇不停地在隐士头上叮咬,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 离去。熊被激怒丁,拣起一块大石头想狠狠地惩 罚这只苍蝇。当这只苍蝇再次落在隐士的头上时, 熊举起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
美德和善可通过 教育、通过学习 各种知识而获得。
美德与教育 的关系是怎 样的呢?
再见!
智慧是一种美德
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 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 能力。 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 之间关系的知识
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 敢是无益的。 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 识。
正义也是美德
勇敢也是美德
节制也是美德
yourself!
审察完自己之后, 要通过周围的环 境,才能定义我 们自己。就像我 们要定义一件物 品,就要定义它 是位置、颜色、 形状等属性。
1、“认识你自己”是一个里程碑。自苏格拉底开 始,哲学便由对自然的探讨转向了人自己,开始 了对人自己的关爱 ,哲学成为研究“人” 的哲学
2、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 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 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个人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 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古希腊 “三贤”之一。 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 德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是“善”,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 是从外面灌输给人的,而人的心灵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 就有的、潜在的知识、美德诱发出来,这就是教育。他还首先 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 问答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
•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2、“美德即知识” • 3、“认识你自己”
智者学派
忽视道德,追求功 利,片面强调人的 主观感受,倾向于 主观主义和相对主 义。

苏格拉底针对智者学派片面强调人的 主观感受,贪图个人享受提出批评,他提 出“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以挽救城 邦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危局。
“我并不是最聪明 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 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 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 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 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 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 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 拉底特别爱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 人生有三大终极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活着的动力是什么?” 人生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又由 于我们自己百思不得其解,而又产生了更 多新的问题,一环套一环,我们就会陷入 其中而不能自拔,接着就惆怅、忧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