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作业章玉先

中国思想史作业章玉先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试题及答卷 二级学院人文学院 专 业 专门史 研究生姓名章玉先 学 号 2015111006035 考试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授课时间 2015——2016学年度 第1 学期周学时数 学分数评语考核论题*简述性善论成绩平时成绩 任课教师签名:年 月 日 考试成绩 总评成绩 注:1、本封面由任课教师填写,并与考试试题、答卷一起装订,写完评语后二周(以论文形式考试的一个月)内交二级学院研究生秘书。

由研究生秘书做好成绩登记,在学期结束前,将单科成绩登记表交校研究生处。

2、*栏,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综合考试可不填。

3、学位课程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计分。

4、考试答题一律使用研究生处统一印刷的“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纸简述性善论章玉先 2015111006035摘要:关于人性本质的讨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

一提到性善论或者是性恶论,我们一定会想到孟子和荀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

他主张人性是善的。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战国赵国人。

他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使人向善。

其中主要通过对孟子的性善论予以分析。

首先要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哪些主要观点,然后去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关键词:性善论;孟子;人性Abstract: discussion about human na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has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When it comes to sexual theory of good or evil, we will think of mencius and xun zi, mencius (about 372 BC - 372 BC), the name Ke, words and, the warring states zou. He argued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Xun zi (about 313 BC - 238 BC), the name, people i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 evil of man, he thinks the life nature is evil, to emphasize with reed to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the acquired education can be good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make the person to be good. Main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First of all to understand what are the main point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 then go to analysis of mencius's theory of virtue.Key words: theory of goodness; Mencius; The human nature一、孟子的性善论的基本观点1.在我国,孟子最先主张“性善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也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他认为人生而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孟子》一书中是这样说道,孟子的性善论基本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这个观点与孟子同一时期的告子的观点相反。

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

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是一种道德萌芽,必须经过自我的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1]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颇为深远,以至宋代《三字经》中开篇便云:“人之初,性本善。

”2.在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中提到,善是人本身就有的天性,在《告子》··《梁惠王》·《公孙丑》各篇中有相当的言语强调这一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自己提出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这是人本身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

[2]3. 冯友兰教授指出,孟子关于人性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相近,不仅肯定了人有善的本原,而且有保证善的理性,心之官则思,孟子说,这也是“无之所与我者”,孟子的性善论主要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考虑的。

[3]二.性善论与仁政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在经济方面主张制民之产。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译文是:“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我认为“驱而之善”就是孟子对人性的主张是善的。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的德政的进一步发展。

“保民”“养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实行仁政的具体纲领。

“保民”主要体现在减轻刑罚和赋税上。

“养民”主要体现在千方百计的民族人民的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养民的目的,名字提出的“制民之产”。

“教民”即对人民实行教化。

个人认为性善论是孟子实行仁政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儒家注重“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大学》中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 是强调将自己的心法锤炼成熟,内外双得双成,内圣外王,达到经营生命的大成境界的。

而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要求自己的心性、道德提高,并将这种“明德亲民”的心推展出把别人视同一体,最终达到的目地,“止于至善”就是回归和安住在先天至善光明的德行里就是孔子说的“终于立身”。

才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我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对其实行仁政起了基础作用。

三、孟子与告子的大辩论及个人看法在《孟子.卷十一.告子上》中,孟子曾经与告子来了一场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孟子又以狗性犹如牛性,牛性犹如人性的反问诘难告子,告子无言。

[1]而我认为孟子的观点欠妥的。

如果我是告子我会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反问孟子:人不是一种动物吗?其夸大人的主体性来反驳生为之性实不可取的。

人与动物之区别是有无社会属性?难道动物在其世界里就没有社会属性吗?还有很多生物比人更具有社会性,如蚂蚁、蜜蜂等。

在蚂蚁社会中个体的蚂蚁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皇帝”都是天生的。

蚂蚁天生的有组织性,有奉献精神,努力而且安心于社会的分工,这些“高贵的品质”真正让我们这些高贵的人钦佩不已。

四、对性善论的评述1.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中提到,善是人本身就有的天性,在告子梁惠王公孙丑各篇中有相当的言语强调这一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自己提出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

他认为这是人本身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

2.冯友兰指出,孟子关于人性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相近,不仅肯定了人有善的本原,而且有保证善的理性,心之官则思,孟子说,这也是“无之所与我者”,孟子的性善论主要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考虑的。

3. 在侯外庐•赵继彬杜国庠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就明确提出孟子的性善论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该书对性善论的评价:孟子师承曾子子思,有收到宋妍尹文的影响,把孔子的性相近的见解曲解为性善论因而与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以先天的依据,完成了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

[3]4.个人认为,人性在最本原的时候是不分善恶的。

我认为人性具有阶段性。

对人性的探讨,,必须追本溯源。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群居在一起,采集狩猎,过着集体的生活。

那是的人不分善恶,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机器的出现,人性既有变化。

原始社会的人类如呱呱坠地的婴儿,婴儿的饥饿啼哭只是本能而已,所以无分善恶。

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的善太过于绝对,过分强调人性的先天性,孟子的水无有不下不是绝对的,从通常来说,水是往下流的,但是从一个立体的层面上来看,比如池塘从干涸到溢满,这个时候水是往上“走”的。

孟子将四端和四心强加于人的先天性是不妥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和仁义礼智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和影响而形成的,与环境相关。

就从孟子的本身来说,孟母三迁也是主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

人性之本原无法去定义,为人多存善性,心有善念,世间会更加美好。

参考书目:1、万丽华、蓝旭《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9月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3、侯外庐、赵继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第1版,1956年8月4.《大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4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