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绘画艺术研究
三、“空白”的审美意趣 天地是舞,是诗(诗者天地之心), 是音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徐渭绘画境 界的特点构筑在这上面。画家解衣磅 礴,面对着一张空白的纸(表象着舞的 空间),用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 形里的音乐和诗境。 画家面对这幅空白,不肯让物的底 层黑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 白,就像极了西洋油画;所以他直接地 在这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式书文 表出物的生命节奏。同时借取书法中的 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 他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
结语 徐渭发展了泼墨写意花鸟画法,他 用笔豪放恣纵、水墨淋漓、潇洒飘逸而 名重一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画史上 把他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并 把他视为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我们常 谈的绘画意趣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 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 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 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明代大画 家徐渭的写意绘画正是如此。
达到了似与不似的妙境。 看徐渭的绘画,大都是一大团墨色,好像是心中郁积了
太多的苦闷、委屈和泪水,这一切无法排遣,越积越多。那 用淡墨破浓墨, 或用浓墨破淡墨的墨色对比,就好像愤懑之 气在心中的运动,好像在寻找一个突破口。那墨色的叶、草、 葡萄等,就是被所压抑之气从胸中喷出,因此石榴、芭蕉、瓜 豆都显得生气勃勃,且带有一点愤怒。在这里,形就是神,神 就是形,形神兼备,就达到了一种至妙的境界。
另外徐渭则是“凡求书画者,须值其匮乏时,投以金帛, 顷刻即就。若囊钱未空,虽以贿交,终不可得”。所以,徐渭 在此幅简约峭拔的梅花图上,饶有风趣地题诗:“元章梅花曾 换米,余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 家”。张照和则作诗称赞:“天竺西边数同屋,绕之千万树梅 花;春风老尽不归去,可要真诚换米家。”
他笔下的作品就呈现出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 宇宙真体的直接启示,以及事物内部和谐与节奏的相融统一, 简言之,他的艺术具有了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
二、“舞”的审美意趣 艺术意趣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 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漫、万象在旁、掉臂游行、 超脱自在,当然,也需要空间供他活动。于是“舞”成为心 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 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 表现着舞姿。 徐渭的书画中也蕴含了他的这种“舞”的写意。他的书 画里具有一种癫狂的醉态,笔墨流动,仿佛非理智清醒的人 所为。他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创作境界,可以完全忘却周围 的物理世界,全然进入了心理的专注,达到心忘手、手忘笔、 笔忘字,不经意运笔而自然有书的境界,他得意而忘形。那 歪歪斜斜的字体,汪洋恣肆的笔画和他心中郁积的愤懑的喷 发相映照,显得生气勃勃。这尤其从他的书法代表作品《草 书诗轴》中能体现出来:整幅作品线条强劲纵逸,长拉硬扯, 盘环勾连,一往流转,又松松紧紧,疏疏密密,既涂既抹,又 写又画,粗拙不失飘逸,浓重时见空灵。他似乎不善于用中 锋藏笔,而多侧笔露颖,以显耀其精神,呈现其媚趣。当然, 他用得很巧妙,“媚者,盖锋稍溢出”“锋太藏则媚隐,太正 则媚藏而不悦”。 他的写意绘画,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笔墨恣肆、 满纸狼藉、不计工拙,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扭 来扭去的笔画中了。 可以说,徐渭绘画中的舞意与他的艺术体验是紧密相关
3 0 艺术教育
书画纵横
的,他早年学黄庭坚,晚年学米芾,行 草纵逸飞动、“笔意奔放”“苍劲中姿媚 跃出”。中年学画,不守一家,不拘一 格,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写意花 卉画法,水墨花卉随意点染,兴趣抒发, 笔姿放纵,刚劲锐利,气势旺畅,用墨 洒脱淋漓,特具格局。他与陈淳并称“青 藤”“白阳”,创明代中期水墨写意花鸟 画新格调。画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 物亦生动,用笔奔放、简练,干笔、湿 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 成一家。尝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 三,画四。”
细看徐渭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 花飞舞,和画上虚白融成一片,画境恍 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 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 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画中的光是动 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
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 下。古绢的黯然而光尤能传达这种神秘 的意味。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 无笔墨处却是缥缈天倪,化工的境界 (氤氲,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著.艺境[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 张鉴 .线装书——徐渭与心学[M]. 线装书局, 2007.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 责任编辑:丁旭东)
(接第 2 7 页)
(2 )写意表现。写意是中国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 于它的变化丰富、随意流畅,使得水墨在海报设计运用中 特性明显。首先,写意在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人性化的情 感色彩。写意性表现,设计师在宣纸上纵笔挥洒,墨彩飞 扬,体现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神韵,这种写意性的运用, 打破了电脑设计中“机器痕迹”浓重的感觉,使得设计更 富有人情味,在设计中赋予了更多审美的、情感的、精神 的含义,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其次,写意强调了作者个性 的发挥。如许多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首先在宣纸上写意 表现,“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应 手随意”,这种极其狂放和强烈的个性表现,使得作者在作 品中真情流露,体现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社会的独特认 识,它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再次,写意简洁明 快、追求神韵。现代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减 少了许多繁琐重复的语言,更符合现代设计中求简和传神 的精神。
在徐渭的绘画中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之境, 由于妙悟,他就能“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种艺 术意趣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 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 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 出意趣。
因为这意趣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 “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所以,
徐渭绘画技术的成熟还归于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艺术家。 其悲剧性的坎坷一生必然反映于其绘画、书法等作品中。他 是用作品来表现其身世的坎坷,抱负的无法实现,精神受压 抑的苦闷、彷徨,因此他的作品表现性极强,非理智的智慧, 并达到了最高层次,是令你血脉骤然紧张,精神极度亢奋的 本真。而所谓翩翩起舞的优雅和矫揉造作的虚伪在他的画中 是根本看不到的。徐渭的心中郁积了太多的愤懑和不平,难 以自拔,唯有寄情于酒和书画,才能抒发他心中的怨恨。所 以,原先的柔弱的、纤毫的工笔画已不能适应这一切,例如 徐渭画的雨中芭蕉,用急风骤雨的笔墨,倾盆而下,将上下 两边压成边线,造成一种挤压感,在这种挤压下,芭蕉的墨 色挤往两边,显得生气勃勃,且有一点愤怒。芭蕉在形象上
书画纵横
明代大画家徐渭写意绘画作品呈现了艺术意趣道、舞、空白三种层次的审美意趣,发展了泼墨写意花鸟画法,用笔豪放恣纵,
水墨淋漓,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题记
徐渭绘画艺术研究
□ 刘卫东
研究徐渭绘画艺术的意趣,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 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艺术的意趣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高、大、深,俱不可 及。徐渭绘画意趣的高、深、大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 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
结语 2 1 世纪是一个多彩的世纪,它为有志于装点时代的设 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 以敏锐、超前的理念始终保持与世界的视觉语言相衔接,用 心创造出富有民族意味形式的海报设计。当代设计师在设 计 过 程 中 应 不 满 足 于 照 搬 符 号 及 对 形 式 的 简 单 模仿 , 而 是 更着力于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的把握,站在时 代的高度进行综合创造。只有用衔古接今的水墨技艺、融 汇东 西 的 现 代 思 潮 , 设 计 出 一 幅 幅 具 有 浓 厚 东 方 文 化 气 韵 的海报,才能在世界设计的艺苑中展示出应有的民族魅力, 让中国当代海报设计发展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艺术 奇葩。
(3 )留白表现。在现代海报的构成中,空白同样占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 是现代水墨在设计运用中最重要的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现代海报设计中特别注重留白技法,即没有笔墨 的地方更显空灵生动,体现了设计艺术“计白当黑”和“虚 实相生”的艺术审美原理。首先,留白表现使得设计画面空 灵生动,突出主体形象。以白衬黑,以虚托实,同时利用留 白使画面达到平衡,使得画面更生动,更富有特色。其次, 留白表现给人带来轻松愉快感,留白往往使紧绷的画面显现 弹性,有一个更活跃的空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一个“透
一、“道”的审美意趣 “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道”的 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徐渭善于泼墨大写意画法。这种画法使用纯粹的水墨, 不用颜色。徐渭认为:“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加 上纸的素白,天然成了六彩。五墨六彩的对比与和谐,足以 描述一个水墨的天地。”他发明一种“蘸墨法”,或笔头清水, 笔尖墨色,或笔上淡墨,笔尖浓墨,一笔之中含浓淡、起伏、 向背、明暗,种种变化都在这无法无天的水墨之中。他还悟 出了“积墨法”,墨色覆墨色,层层叠叠。还有一种“破墨法”, 以一种墨色落纸,在其湿时再以另一种渗破,或浓破淡,或 淡破浓,自然天成。这种种的墨法都在写意,而不是象形。所 以站在徐渭的画前,你会感到他画的葡萄、石榴、瓜、萝卜、 豆、蟹、鱼等等,都不追求形似,而仪态却栩栩如生,生气 勃勃,但却带有愤怒之气,正可谓愤怒的生气勃勃。这一点 颇像苏东坡,东坡作画时追求神似,他擅画丑石枯木,有点 以丑为美的意味,这也无非借丑石枯木抒发心中的盘郁之气。 正如米芾所说:“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以怪怪奇奇,如其 胸中盘郁也。”(米芾:《画史》)。不过苏东坡是以形写神,是 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的抒发,并不是完全放弃形似;而徐 渭是有点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神 兼备,两者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