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摘要】本文笔者试图从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氛围的营造——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活动的设计——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经验的分享——关注学生的实践习得等方面来阐述如何确保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生命力;心育课堂当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成为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但许多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与课堂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认识误区,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形同虚设、徒劳无效,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让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呢?笔者以近几年来的省、市、县级心理辅导活动公开课为主要载体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
1主题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因此,心理辅导课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必须要有针对性。
1.1着眼学生的热门问题来选择主题。
强调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心理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思考哪些问题是学生普遍的急需解决的?像这样一些问题往往就是你要找的课题,而也只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才能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
如针对寄宿制的学生,由于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而又温暖的家,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的音容笑貌,想家的心情就会更加迫切。
教师选择《想家的时候》这个主题,学生就很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排解想家时的消极情绪及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温暖,就取得很好的辅导效果。
1.2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主题。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是不可能完全一样。
因此,在确定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辅导的级段或班级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
例如,亲子关系问题,是亲子之间沟通的问题,是亲子之间爱的缺失?主要是家长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在哪里?都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同年龄段,同一个问题,主题的确定就相距甚远。
比如就关于这个亲子的问题:小学低段主题为《爸爸妈妈在爱我》,小学中段为《爱的天平》,小学高段为《当父母唠叨的时候》,初中可确定为《跃动的亲情》,高中可为《跨越代沟》,因此有时同样一个主题,在另一个班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同一个年级也是如此。
我们教师要灵活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主题。
2氛围的营造——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前提条件。
罗杰斯非常强调“心理气氛”的建立。
因此,通过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来营造真诚、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保证辅导活动课课堂的有效性,走进学生的心灵。
2.1改变角色,打开学生的心扉。
首先教师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教师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自我探讨的促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劝告者。
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接纳、尊重、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
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相互尊重、信任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困惑。
比如,在《我不怕》的心理辅导课上,当一位学生谈到自己很怕跟陌生的老师交流,此时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示同感,而后鼓励该生跟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问候,在老师真诚的同感与鼓励下,学生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跟陌生老师交流,博得了同学们与在座的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
2.2自我表露、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善于运用自我表露等心理辅导技巧,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跃动的亲情》辅导活动课上,在“爱的涟漪”这个环节,老师问:听了刘墉的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你和父母的哪些事情?能具体描述你当时的情景吗?刚开始,学生不敢表露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这时,老师就自我表露,说起自己小时候上初中时,跟父母之间感动的故事。
此时,老师适当的自我表露,起着“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
这下,引起学生们的同感,一个个频频点头:我也有!我也是!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着跟父母之间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不再拘谨了,有的学生说自己上学时候,每次父母为自己准备衣物,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悄悄落泪;有的说自己曾离家出走一天一夜,让父母担心,后悔不已;有的说有时不理解父母,觉得自己十分的不懂事……教师的自我表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给学生一种移情性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爱的情感植入学生的心灵。
3活动的设计——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活动的设计,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具有效的关键所在。
因此,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自我的探索,让活动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心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1活动的过程,应围绕目标。
首先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和内容展开,逐层深人,把学生关心及其生活周围的事例作为活动素材,以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如在《当父母唠叨的时候》课中,课伊始,设计了“妈妈的唠叨——小明的烦恼”这个小品,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孩子面对父母唠叨而不知如何面对的烦恼,引出课题,而后紧紧围绕“如何积极应对父母的唠叨”这个目标展开,为活动的深入奠定基础。
其次是各项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容量合理。
时间分配适宜,切忌为了环节的完整而设计一些与目标、内容无关的活动。
再次是活动过程的组织与监控适时、有序、有效。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乐于接纳的最佳情绪状态。
3.2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
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的形式一般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如:心理短剧以一种角色扮演的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波动,它有趣、简单易行,让学生容易接受。
在表演中,学生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境,体验、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认知协调。
如在《换个位置坐一坐》课中编排心理短剧“篮球风波”,让学生通过换位感受,感悟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会使人遇事冷静,选择出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3活动的体验,应深入到位。
杜威认为,“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人传给另一人。
——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
”因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
比如,在2011年“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型经验推广会暨成果展示会上,《掌声想起来》这堂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韦老师课堂里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到自己的潜能。
在上课伊始的热身活动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做“一分钟能让掌声响起来几次?”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潜力”,而后,教师又设置了“你能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多少根回形针?”、“牙签VS 气球”两个活动体验,结果都令学生瞠目结舌,惊呼:怎么会这样啊?韦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座有潜能的金矿,潜能是可以被发掘的。
在一次次震撼人心的活动中,学生不断的树立了信心,感悟到如何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
整堂课,教师没有说教和灌输的教育痕迹,更多的是通过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的自我成长。
因此,深入的体验活动远远比空洞地说教来得有用多,它往往能真正的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4经验的分享——关注学生的实践习得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堂中,由于活动主体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存在差异,他们获得的体验也必然存在差异。
同时,每个人都有了解他人心理的想法和被别人理解的愿望和需求。
因此,一堂成功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心育课堂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和心灵的交汇,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从而提高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感悟、体验,并与他人进行分享。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分享与交流内在的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
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面”即关注与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
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小组的组长或代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在《想家的时候》这堂活动课中,在“妙招大看台”这个环节,通过小组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结合自己的实践帮助“家家”排解想家的不良情绪,并进行经验的分享:学生交流后,纷纷举手。
生1:我平时是打电话给妈妈,可以让她也打一个给妈妈。
生2:我想家的时候睡不着,就“数羊”。
生3:到操场大声歌唱。
生4:找同学聊聊天。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随机回应,并让他们说说哪些是你以前没用过的?效果怎样?学生们纷纷发言,说自己感兴趣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想出的排解想家时的不良情绪的妙招一般是他们自己平时用过,而且他们自己觉得最为适用的方法,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资源,老师再适当的引导学生选用他人的方法,使孩子们对认知产生冲击,进行经验资源的改组,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他人经验资源,受享者把原有的感受和理解升华为联想和领悟,达到彼此心灵的顿悟。
【参考文献】[1]潘蓓蕾. 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2]朱久良.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 .大众心理学. 2010,(11)[3]史慧颖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7,(4)[4]徐宪斌.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问题与思考[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