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州概况

德州概况

1956年至1961年,德州专区撤销,并入聊城专区,将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划归惠民地区,齐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州市、德县划归聊城地区。同时,撤销德平县,分别划归临邑、德县、商河、乐陵;撤销恩县,分别划归平原、武城、夏津。1961年7月恢复德州专区,又将1956年划归惠民地区的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和划归聊城地区的齐河、平原、夏津、武城、禹城、陵县(196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德县为陵县)、德州市划回本区。共辖11个县(市)。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德州市地形为典型的黄河冲击平原。受黄河主流泛道、漫流沉积、静流沉积及风力堆积等因素共同影响,德州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平缓倾斜,平原之中又有起伏,大平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地面高程在33.6~5.3米之间。
微地貌类型分为: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决口冲击扇形地、沙质河槽地及沙丘地7种。
无霜期及初、终日
无霜期平均1天,最长223天,最短177天;平均初霜日23/10,最早6/10,最晚30/10。平均终霜日1/4,最晚11/4。
2006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截止到2013年底,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13个县(市、区)和德州经济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两派出机构。 德州陶器起源于龙山文化,距今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德州工艺美陶属无釉细素陶器,原料为古黄河下游千年淤积的特殊红胶泥。其土质纯净细腻,密度大,烧制的器皿坚实耐用,色泽协调,轻扣发声,清脆悦耳。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经济强省山东的北大门,南北与济南、天津两大都市等距相望。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德州市面上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连接华北与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历史上她曾七移其地,六易其名。远古时代,史书载:“渤海有封距,曾为黄帝之师”,说明德州与黄帝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禹的时代,黄河入河北平原后,播为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膈、胡苏、简、洁、钩盘、鬲津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到了夏代,德州属兖州之域有鬲氏之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封吕尚于齐,德州属齐国之地。战国后期属赵国。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郡县制,设立鬲县,属齐郡,并筑有鬲县城。西汉高帝4年韩信取鬲城置平原郡属青州。三国时期属魏国的平原郡。西晋统一三国后建立许多同姓王国,德州属冀州平原国。西晋灭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占领,此时德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等国。鲜卑人统一北部建立北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此时称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置安德郡,领安德、平原、鬲、绎幕4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为州,改安德郡为德州,德州名称由此出现。唐武德4年(621年)复置德州,其中北境为将陵、西境为长河。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德州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西境长河并入北境将陵县。赵匡胤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北宋,因无力收复北方地区,德州以北便成为宋和契丹的胶着前沿阵地。此时,宋把全国分为15路,德州属河北东路的永静军(今景县)。元统一中国后实行行省制度,1253年升将陵县为陵州,属河北道河间路。明初降陵州为陵县,洪武5年(1376)设德州卫。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改德州为散州,属济南府。民国废州为县,1913年改为德县,1946年德州全境解放,德州地区,后改为德州市。
德州地区始建于1950年5月,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1994年,撤销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市人民政府驻原德州地区行署驻地。德州市设立德城区,以原县级德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德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原县级德州市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德州市总人口5293674人。其中德城区552445、陵县529537、宁津县432880、庆云县286427、临邑县508213、齐河县593341、平原县439701、夏津县479817、武城县361179、乐陵市615833、禹城市494301。(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0个街道(此数据根据《山东年鉴2003》)、80个镇、34个乡。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1个街道、80个镇、34个乡。
二是文化底蕴丰厚。古代德州地处燕赵三邻,黄河运河穿境而过,黄河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大禹文化、儒家文化根深蒂固。境内现有禹王亭、全国最大的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王墓等众多历史古迹,董子读书台正在恢复建设当中。
中国德州城市形象
三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德石、济邯京沪高速铁路和在建的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德龙烟铁路即将今年8月开通。5条国道、15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地理位置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
德州是经济强省山东的北大门,南北与济南、天津两大都市等距相望。辖三区两市六县和一个运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620万,总面积高于济南烟台,为山东第三大城市。
主要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德州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汉以来一直为历代郡、州、府、县治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古时京城水路南下的首道关口。明洪武九年设德州卫,1946年解放后设立县级德州市,1950年建德州地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专区,1994年撤专区设立德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当年批准设立德州专区(德州专员公署),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当时辖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陵县及德州市17个县(市)。
本区建成后,其区划屡经变更。1952年10月,将1950年划归河北省的恩县、武城、夏津划回德州地区。同时将原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6个县划回河北省。并撤销陵县划归德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齐河县的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贾、马是本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于1924年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共产党员刘格平在庆云县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1938年,肖华同志率115师到本区,以乐陵为中心建立了冀鲁边革命根据地。在抗战中,牺牲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70多名。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吴匡五、徐尚武等烈士。解放战争中,先后有10万名青壮年参军,有50万民工支前,由乐陵、庆云民工随军服务,被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模范担架团”。
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
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
民国初期分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各县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区、河北区一、二、三专区,津浦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南、运东六专区及沧南专区,齐(齐河)、禹(禹城)部分属冀鲁豫一、四专区。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分属渤海区二专区、泺北、沧南专区和冀南二专区。
21年,平原人迟昭平(女)聚众数千人起义,抗官税,荡官衙,杀土豪。隋末,夏津县人张金称、武城县人孙安祖、窦建德聚众起义于高鸡泊(今武城大洼),转战于山东、河北一带,后建都乐寿国号夏;平原的阿舅军以刘霸道为首领,转战山东各地。平原人郝孝德聚众起义,活动于黄河以北,后投瓦岗军;继窦建德之后,武城县人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屡兴不衰。清末,齐河人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后改称义和团),在平原、齐河一带兴起,遍布冀、津、京,影响全国。
德州在夏、商时为有鬲氏(鬲国)、有穷氏,系侯国。
秦废分封制改郡县制后置鬲县,至北齐废鬲县。汉置安德县,后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时期,又先后设置广川、长河、将陵、陵州、陵县、德县。自秦至今2200余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时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时隶属兖州,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祢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乐陵市里。
气候特征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光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2724.8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年辐射总量126.5千卡/厘米2。
气温
年平均气温12.9℃;7月份平均气温26.9℃;1月份平均气温-3.4℃;日平均气温≤5℃严寒日期平均54天,最长89天,最短3天;日平均气温≥30℃炎热日期平均34天,最长74天,最短仅一天。冷年占25.1%,暖年占28.5%,正常年占46.4%。
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将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新建地级德州市行政区划与原德州地区行政区划相同。
1998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德州经济开发区。
1999年,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和德州经济开发区,共2区2市8县,67个镇126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夏季,德州市对乡镇进行了调整合并,辖3区2市8县,77个镇37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