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趋优。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坚持生态第一、开发第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提升交通、信息、物流三大要素功能,强化开放先导、人才强市、创新推动三大战略,建立市场配置、区域合作、协调服务三大机制,突破性发展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努力把十堰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型、多功能、强辐射、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关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个概念(一)关于“区域”的范围。

从理论上讲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划分:一是从地理学上来看,是指围绕一个城市的毗邻地区,就是我们说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这一片。

二是从经济学来看,主要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合作和协配的区域性关系。

三是从社会学来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与周边区域相联系、生活方式的相近性以及社会交往的密切度,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一般为100一150公里,形成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地域相邻、文化相近、产业相关的卫星城和城镇群相包围的经济发展圈。

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关联度不强,一般把中心城市势能辐射半径调整为30-200公里。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域”范围应是: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省(直辖市)直属的7个行政区,即陕西安康市、商洛市,重庆巫溪县,河南南阳市,湖北十堰市、襄樊市、神农架林区等5市两县(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00万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十堰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在某些方面的辐射范围并不局限于这些地区,我们的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

(二)关于“中心”的概念。

所谓“中心”,从地域上看,它的位置居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来讲,它主要是经济文化的社会中心。

“中心”必须具备两大功能:一是资源配置功能,就是对区域内各种发展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经济社会辐射功能,就是对区域内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三大类型:一是综合性中心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综合实力特别突出,如长三角的上海;二是特定区域内城市功能十分突出的大城市,如深圳市,就是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典型。

三是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某些方面特色的城市。

不管哪一种类型,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互补共荣的产业纽带,二是科技金融服务的深层次协作,三是辐射与被辐射的能量相互转换。

因此,我们可以把区域中地理位置居中、综合实力较强、资源配置和辐射作用力较大、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城市称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独特的区位,每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往往不尽相同,从而也就构成了城市的个性和特点。

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得到普遍认可的综合性中心城市,但十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某些方面的特色中心。

因此,我认为,要把十堰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要以十堰城区和与城区经济高度关联的区域为重点,立足优势,彰显个性,着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汽车、旅游、水资源开发保护、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中心城市。

二、关于能不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问题(一)我们现有的四大优势奠定了现实基础。

1、汽车产业不仅是我市的主导产业,还对周边区域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优势十分明显。

一是拥有优势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全市拥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形成了一批汽车产业集群。

二是汽车产能实力雄厚。

全市汽车工业有干亿资产、50万辆产能,可生产1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协配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我市拥有全国53个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中唯一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注册冠名“中国”字样的汽配城、全国唯一的以汽车命名的高等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等。

三是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在实施2008-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年销售汽车100万辆和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其中商用车板块将承担起40万辆以上的份额。

商用车战略性投资将扩大,11升发动机、4H发动机、客车产能提升、重型车综合能力建设等项目布局十堰,必将为商用车基地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东风渝安新建10万辆汽车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东风渝安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渝安公司年产可达到20万辆;三环专汽3万辆整车、东风特汽5000辆客车、世纪中远5000辆轻型车、驰田露天矿山重型自卸车等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将大大增强我市整车生产能力,带动汽车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我们拥有国内一流乃至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

武当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吸纳力非常强。

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有轰动中外、240万年前的“郧阳人”头骨化石,有举世罕见的白垩纪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等8大类90多处旅游景点。

3、文化教育卫生在同级城市中辐射力已经形成。

十堰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不仅拥有1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6项国家级和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

在教育方面,全市教育资源丰富,现有中小学校1045所,大学5所(除武汉外,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是领先其他地市州)冲等专业学校30昕。

教学实力较强,特别是汽车、医疗等专科教育富有特色。

全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才691人,大大高于全国488人的平均水平。

在卫生方面,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455个,拥有三甲医院4所,二甲医院10所,每万人床位数33个。

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冠脉搭桥、骨髓移植、断肢再植、各种放射介入治疗和腔镜诊疗术得到广泛运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整体医疗水平处于区域前列,4家三甲医院已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疑难重症的诊疗中心。

2008年,全市共培养外地医疗技术人才403名,外地来+堰就医人数达157.8万人次。

(二)潜在的资源开发前景和竞争力优势。

生态资源丰富。

十堰拥有我国内陆地区最早的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突出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高达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并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

水资源丰富。

一是水能资源富集,是全省第二大水能资原基地,水能资源相对集中,便于梯级滚动开发。

二是水产养殖资源富集。

全市现有各类水库489座,有水面积154万亩,理论上可养殖面积达67万亩,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可养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市已养殖水面仅有14.8万亩。

三是水质良好,丹江口水库水质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

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360万亩,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9家,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41个,各类中介组织778个。

茶叶、柑桔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潜力巨大。

资源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就是我们产生后发优势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有两个比较权威的机构发布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一个是中同社会科学院(已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个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已发布2007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

据2008年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国2%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我市位居第76位,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鄂豫陕渝四省毗邻地市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南阳市位居第218位,安康市位居第272位,商洛市位居第273位。

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市中,十堰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

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襄樊市位居第149位,宜昌位居第156位,荆门位居全国第177位,荆州位居全国第217位,随州位居全国第228位(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没有排名)。

无论从圈内看,还是周边城市看,我们的竞争力都是趋优的。

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对我省12个城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进行了比较,十堰综合竞争力全省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襄樊),经济规模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襄樊、宜昌),经济效率竞争力排名第3位(前2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发展成本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随州、襄樊、孝感、武汉),产业层次竞争力排名第5位(前4名分别是武汉、荆州、荆门、黄石),生活质量竞争力排名第4位(前3名分别是武汉、黄石、宜昌)。

(三)城市功能逐渐完备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城区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游泳馆、美术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正在或即将建设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管道天然气和热电联供项目等项目建设,将进-步提升诚实功能,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区已具雏形,万亩山地整理后建成的西部新城区,将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大交通的格局即将形成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支撑。

近年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汉十、十漫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大交通网络建设已经起步;北京路、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等10多条骨干道路先后建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基本完成,对内大循环基本疏通,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前还有三大不足。

一是产业优势明显.但产业区域关联度低,带动力差.除了汽车、旅游与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以外.总体上看,十堰对毗邻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都比较弱.对区域内盼统筹力和协调力还不够。

二是市区经济实力雄厚,但县域经济薄弱,传导能力差,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别比为4.8:1.而全国为3.2:1,这在湖北独有,在全国少有:城区人均GDP与6县市差别比为5:1:城区人均消费与农村差别比为5.2:1;县域实现生产总值仅占全市33%;县域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37%.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三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必备的以信息、金融、物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

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优势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

我市大流通、大金融和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满足中心城市发挥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需要。

要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先行发展,努力打造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散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