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2009年8月30日,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城区工作座谈会,市委书记提出了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你追我赶、争先进位,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载体支撑。
2010年1月8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打造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物流、文化八大中心,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把徐州建设成为最适宜于投资和居住的生态城市。
为此,本文试图就加快推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以供各级领导决策时参考。
一、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
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
具体地讲,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如下的几个方面:(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势力强。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GDP和人均GDP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
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基础。
(2)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
另外,这种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的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与其他的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增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区域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
(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下面的功能:(1)聚集与扩散功能:先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富特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的本质功能是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
对于聚集的功能,英国城市理论学家艾别日泽.霍华德形象地称之为“磁力”。
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以及人才效应。
其次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磁力理论是这样解释城市的扩散功能的:通过城市的磁场的作用磁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换言之被磁化的载体即使离开了城市,进而到了偏远的小山村,他仍然带有城市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的媒介物。
这样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地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也存在着扩散效应。
聚集与扩散效应是有一定的规律,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聚集与扩散随着中心城市的综合势力的提高而提高,关于这一点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区域中心城市对外界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的“质量”的提高而增强,然而“质量”在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但是随着专家的多年的探索已经变得比较清晰了,“质量”是城市的综合实力。
其次聚集和扩散效应是随着传输费用的提高而呈现衰退的趋势。
最后,聚集与扩散的效应趋向于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综合性的最优区位点,所以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生产力的指向目标,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并由此吸引着更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新的聚集;这种新的聚集由提高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区位功能,增强了聚集与扩散力。
(2)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方面功能与作用:首先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企业是市场的主题,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是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活力紧密正相关的;其次,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外向度高,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合作,它是工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综合经济功能,产业结构层次和外向度高,主导产业基本是输出产业,区域中心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本,同时它也可以吸引外地的资本;再次,基础设施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基本保证;最后,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创新与扩散作用,同时它的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经济调节的功能。
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所以发展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快推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探索省际交界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省际交界城市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发展战略的低谷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区,三是经济社会的落后区。
徐州作为省际交界城市,也曾一度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但是,随着江苏省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困扰徐州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大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化解,徐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提升江苏省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徐州是东陇海区域被确定为12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作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产业纵深支撑地带、连接太平洋沿岸美日韩等国与中亚欧洲经济贸易的战略通道、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东陇海地区有条件成为现代工业走廊、国际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区,在江苏省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全国宏观经济开发的格局中,徐州是东部和中西部的交汇处,把徐州建设成为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对于江苏未来的发展而言十分关键。
(三)是推动徐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徐州的产业辐射、市场流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优势功能,在增强徐州的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国家宏观政策。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积极应对各种经济环境,充分利用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以及继续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效应的不断放大将为徐州当前及“十二五”期间带来难得的机遇。
(二)国家、省相关规划编制及政策措施的出台。
徐州享受省委省政府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三年实施规划还剩下一半左右时间,江苏沿海开发政策支持重点不在徐州,融入长三角对徐州只能是长期利好,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时代”徐州发展的政策体系。
目前,国家发改委将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等区域规划编年工作,把区域规划作为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要求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作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徐州要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增强徐州对周边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商贸旅游业、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国家编制的淮海经济区规划对徐州准确定位,赋予徐州更多职能,必将给徐州“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周边城市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几个城市都在积极地推进中心城市的建设,若想取得在区域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依托徐连一体化,谋划东陇海工业走廊建设,要立足徐州实际,加快完善修订东陇海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徐连一体化,在竞争与合作中,挖掘自身优势,克服劣势,抓住各种转瞬即逝的机遇,形成自己在区域中独有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实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
四、加快推进徐州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现实基础(一)区位优势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皆为300余公里。
“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连齐鲁”,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生产力布局中,具有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移的战略区位特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铁路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是路网型特等编组站,北站、西站、铜山站三大货场主要担负着淮海经济区及周边地区整车、零担、各类集装箱和长大笨重货物的发送、到达和中转业务,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铁通过徐州;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沿岸建有徐州、邳州等四个内河大港,鲁宁输油管道傍城而过;公路交通形成网络,京沪、京福、连霍、宁徐、徐宿高速公路在徐州境内,通车里程在地级城市中居第一位,五条国道、十一条省道,四通八达。
临近的连云港市成为便捷的对外贸易港口,加之的和境内的民用航空机场(观音机场),构建了徐州立体交通网络,是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会使徐州真正成为辐射淮海、连接国际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也是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
(二)自然资源基础1、土地资源。
徐州位于黄淮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陵外,大部皆为平原,土地总面积为11258平方公里。
丘陵海拔一般在100-300米之间,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10%。
到2008年底,全市实有耕地面积59.06万公顷,有未利用土地面积7.16万公顷,其他土地24.10万公顷,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很大。
2、水资源。
徐州水资源总量为42.7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为26.36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量为22.20亿立方米。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复兴、大沙等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
3、森林资源。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551.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为31.1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171.0万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4.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6%。
4、矿产资源。
徐州拥有30余种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有铁、铜、煤、石灰石、大理石、钾、磷、岩盐、石膏、石英岩(砂)、粘土、白云岩等,其中铁矿主要属接触交代型内生铁矿,以磁铁矿、赤铁矿为主,矿石品位高,含量多为大于50%的富矿,同时,部分矿体中还伴有铜、金、银等有色和稀贵金属,具有较高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已探明储量8300万吨;煤矿具有储量大、层次多、煤层厚、质量好、分布稳定而有规律等特点,已探明煤炭储量39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亿吨;岩盐已探明储量5.53亿吨,预测储量21亿吨;石膏已探明储量3.2亿吨,预测储量44.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