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有两种基本方式:
永久性储备调节(总量调节)指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长期发 展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中单向性地买进或卖出证券使商业 银行的储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增加或减少。
临时性储备调节(结构调节)指中央银行为了消除一些偶 然因素对银行储备造成的影响,通过回购性的操作,使银 行储备在短期内得到临时性调节,但不会影响到银行储备 的累计总量。
多目标论
认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 要经济手段之一,对各个宏观经济目标都有 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能只以其中一个或两个 目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在 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而在不同时期以不同 的目标作为相对重点。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1、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通过一定的金融
从可控性方面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具 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 再贴现率,甚至直接规定利率等办法,对市场利率 产生影响;
从相关性来看,货币供给总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 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何者的影响更大目前仍难以 计量。
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结论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选用货币供给量或 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从其操作对象来划分,可分为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
消费者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平等、力度大、见效快。 缺点: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我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回顾
(二)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再贴现政策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 率,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 量,从而对货币供给量发生影响。
利率的优点:利率反映出货币与信用实际供求状况。 利率的缺点: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贷款总量和汇率也可作为中介指标。 贷款总量反应货币供应总量(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
的国家 汇率则在适用于采用盯住汇率制的国家作为中介指标
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供给量与利率
从可测性方面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给量更便于测 量,但能够迅速准确的测得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 非预期实际利率;
2、经济增长
任何一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在潜 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总供求的失衡是引起经 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低于潜在水平的增长造成资源 的浪费,高于潜在水平的增长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通货膨胀,
因此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调节总供求的 平衡,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现潜在增长水平 上的稳定增长。
此外,货币乘数是否稳定可测也是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的 一个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与中介目标的相关性标准:中介目标是利 率,则优先的操作目标将是联邦基金利率; 如果理想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操作 目标应选基础货币这样的储备总量。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货币供应量是中介目标,因此操作目标应为 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但是货币供给量与利率不能同时作为中介指标: 抑制通胀_货币供给量 经济增长-利率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选择
准备金
从需求方面看,准备金可分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从供给方面 看,可将其分为借入性储备和非借入性储备。存款金融机构的准备 金越多,其创造信用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并及时调 节和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本章知识点设置
11
货币政策
11.1 货币政策目标
11.2 货币政策工具
1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1.4 货币政策效应
理解 掌握 掌握 熟悉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必须围绕着货币政策目标进行。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目标由操作目标 (operating target)、中介目标(intermediate target)和最终目标(ultimate goal)三个渐进式 的层次组成。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三个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 市场操作对经济进行调控。
这三个工具是针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 而不是对特种信用量的控制,所以,我们又 将其称之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the required-reserve policy)
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存 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其按照规定的比 例计提并上缴存款准备金。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 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流动性保险装置,限制存款 创造能力。存款准备金为中央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可 预测的储备,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和对短期利率的控制。 实验6 同业拆借市场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securities market credit control)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 金比率,以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中央银行规定保证金限额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控制 证券市场的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格;另 一方面则是为了调节信贷供给结构,通过限制大量资 金流入证券市场,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指标来观测和控制的。一般认为,中介指标和操作 指标若要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应具备以下四 个条件: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4)抗干扰性
2、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
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的优点:它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给量的缺点:测量不准确
单目标论
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只 能以单一目标为己任。在选择何种目标为货币政策 的唯一目标时,又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
健康发展的标志,并且与充分就业的目标是紧密联 系的,所以经济增长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唯一 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职称
货币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基础货币 准备金 பைடு நூலகம்他
中介目标
货币供给量 利率 其他
最终目标
充分就业 稳定币值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而在短期 内,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常常同充分就业的目标相矛 盾。
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在 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兼顾各项最 终目标,于是出现了如何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问 题。
各国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方面各有不同,理论 界对此问题也有争论,主要有三种意见,分别是单目 标论、双目标论和多目标论。
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 有矛盾性,因而无法同时实现。
1、币值稳定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 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币值稳定目标的另一方面是避免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将引起企业和公众对经济的不良预期, 制约其有效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造成企业销 售下降,利润减少,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经济 陷入衰退之中。
双目标论
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而 应该兼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因为经 济增长在为社会创造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为物价 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币值稳定有利于 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景气的信心,促进市场 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 条件。因此这两者应该并重。
4、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 济安全甚至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尤其是逆差,会给该 国经济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比顺差更大,因此各国调节国 际收支失衡主要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 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 行业和产品规定较低的利率,以鼓励其发 展,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优惠利率主要配合国 民经济产业政策使用。实行优惠利率有两 种方式:低贷款利率,低再贴现率。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中央银行可以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避免 金融恐慌,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并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点:发放再贴现贷款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可控性差,再 贴现率经常变动会导致公众对中央银行政策的不信任。
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调节基础货币量;影响利率 水平和利率结构;与准备金政策、贴现政策配合使 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
优点:主动,灵活,准确,可逆转,可以迅速实 施。
缺点:技术性很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金融市场条件要求高。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某些 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而采用的信用 调节工具,
11.2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来实现宏 观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是由中 央银行掌握和具体实施的,它的运用可对基础货币、 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 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