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翻译的创造性PPt

论翻译的创造性PPt


影响翻译客观性的主要因素
1 意识形态因素和意向读者因素 译者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其价值观,文化意识, 审美情趣等均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2 译者主观因素。 译者本人的主观原因是影响译文语言选择客观性 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主观因素包括译者对于某 种翻译策略的偏好。
关于翻译客观性的个人观点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做选择的过程,从选材, 到翻译策略以及翻译风格,每个阶段都不 可避免要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译者即使本着“忠实原文”的原则, 尽可能的让自己在客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毫无偏离”亦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贝多芬传》
傅雷译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 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 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要叙述他的生涯 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 还有什么优越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 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 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知识些空虚的 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 一起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 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论翻译的创造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内部意义传达得最少,也 是多数时候损失最多的,但有时候却是文 章的精华。因此,有时候不得不牺牲所指 意义来传达内部意义。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英译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 The world rolls on , With pressing time gone Ten thousand yeare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 .
3.2.2阐释的“客观性”
不同学派的观点: 1 方法解释学认为,这“先有”,“先见”, 和“先把握”,是正确理解和阐释的障碍 ,是与客观性相悖的主观性之物。 2 哲学阐释学认为。海德格尔认为,把某某东 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 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来 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 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
翻译的客观性和主体性
译本于原文的偏离有很多客观的因素,但 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所谓的偏离是否真的就 是因为违反了所谓的对等原则就让译者背 上了不忠实的坏名,这种偏离有可能是译 者主观能动性的有意识的选择行为,译者 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感觉,判断 的人,作为小说的读者和阐释者,对于小 说原文自然会有自己的期待,感情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 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 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潮 傅雷家书,在 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 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 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 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 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 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 期间,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在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9月3日的 夜晚,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与他的夫人 朱梅馥上吊身亡。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 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翻译的创造性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1 词汇的不对应性
2 词义的矛盾性 3 词义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差异
傅雷的翻译作品鉴赏
• 中 文 名: 傅雷,字怒安,号 怒庵 • 籍 贯: 中国上海市南汇县 (现南汇区) • 民 族: 汉族 • 职 业:著名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 • 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 著《欧也妮· 葛朗台》《约翰· 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 等 致力于翻译法国文学作
3.2.2阐释的“客观性”
在承认“权威”,“传统”,“效果历史” 和“历史性”等因素所起的作用的同时, 阐释者本人要做到对他人和本人的见解保 持一种“开放态度”,在不断的筹划中不 断的修正自己的认识。
翻译的客观性和主体性
申丹教授在谈到小说翻译译者客观性的时 候曾说,翻译小说的时候,译文能否忠实 于原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译者不偏不倚 的态度。译者的客观性主要是基于对原文 文本的忠实程度。探讨翻译的障碍造成偏 离原文的客观因素,就得将译者这个翻译 活动的唯一主题的主观因素纳入研究范围 之内。
《贝多芬传》
傅雷译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平庸平凡的人,那是一场 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 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 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 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 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 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 存在。
《贝多芬传》
傅雷译
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 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 一会吧。我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 心灵中,有一股神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 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需探寻他们 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 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 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 幸福。
主要作品: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贝姨》 《邦斯舅舅》 《夏培尔上校》 《赛查·毕皮罗托衰记》 《巴尔扎克全集》 《约翰·克里斯多夫》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
傅雷译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此 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 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 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为。社会在乖巧卑 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起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 英雄们的气息。
《贝多芬传》
傅雷译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 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 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 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 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 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裹着磨难的日子,他 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 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那!切勿 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
翻译活动的基本特征
指导老师:姜玲 制作人:王慧然
目录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造性行为 阐释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3.2.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 造性行为
几种主要的观点与阐释: 1 傅雷认为对文本的阅读是“译事基本法 则”,要阅读本文,理解文本,需要译者 的全身心投入。 2 杨武能指出译者是“最积极,最主动,最 富于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3 法国释意派代表人物勒代雷针对理解活动 所涉及的对象,从“理解语言成分”, “理解暗喻内容”,“认知补充”等三个 方面进行了阐述。
杨武能认为:“面对复杂,繁杂,意蕴丰 富,情致流动变换的原文,作为阐释者的 译者仅仅消极地,机械地转换和传达或者 反映,显然十分不够。阐释中的‘ 阐 ’ 字,就有深入地发掘,发扬和揭示等等主 动积极的含义。”
3.2.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 造性行为
傅雷正是在此前提条件下提出了理解与领 悟原作的条件,那就是译者的敏感之心灵, 热烈之同情,适当之鉴赏能力,相当之社 会经验,充分之常识。这些都是语言层面 之外的东西,与译者的语言能力虽有练习, 但两者不能混淆。
Thank you!
3.2.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 造性行为
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作为特殊读者的译 者都如萨特所指出的那样,“意识到自己 既在揭示又在创造,在创造过程中进行揭 示,在揭示过程中进行创造。确实不应该 认为阅读是一种机械性的行为,认为它像 照相底板感光那样受符号的感应。”
3.2.1 理解行为是主体性投入的创 造性行为
关于翻译客观性的个人观点
一味追求传统狭窄意义上的译者客观性是 不切实际的,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 译者作为这个过程的重要主体,而主体性 有意或无意的对译本会产生影响。译者在 意识形态,意向读者,文化态度等诸多主 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 目的的进行翻译行为,必然会产生于翻译 目的一致的翻译结果
推荐书目:
傅雷译 《约翰 克里斯多夫》《邦斯舅舅》 钱钟书散文集《站在人生边上》《人 兽 鬼》 张汉熙《高级英语》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精品文集》
参考文献
[1] 傅雷,傅雷译文集 第11卷,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9.09 [2] 卢龙飞 , 论英文小说翻译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0年04期 [3] 蒋丽娜,翻译的创造性,辽宁大学学报,2011.8 [4] 杨荣仕,论翻译的创造性,当代教育与实践,2012.6
《贝多芬传》
傅雷译
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 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为了援 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般英雄的友人, 一般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 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 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
《贝多芬传》
傅雷译
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吧! 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 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 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 蒲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 至少在他们的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 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 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 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历史地位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 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 罗 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 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 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 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 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 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 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