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期货的风险及防范研究摘要:1995年5月中国国债期货试点被暂停,直到2013年9月中国才重新推出中国国债,阔别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再次上市,其期货合约长达5年。
国债期货重新推出对我国的资源优化配臵、增强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融资比重以及利率市场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国债期货具有致命性的风险,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债期货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国债期货;利率期货;风险;防范China's national debt futures risk and preventionresearchAbstract:In May 1995, China's national debt futures pilot was suspended, until September 2013 China to launch the national debt, after 18 years of national debt futures listed again, the futures contract for 5 years. Bond futures relaunch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real econom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financing as well as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refor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nd futures have the risk of fatal, however, cannot be ignor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hina's national debt futur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s;Bond futures;Interest rate futures ;risk;precautions目录目录 (1)1.引言 (2)2.国债期货 (3)2.1 全球国债期货发展现状 (3)2.2 我国国债期货的试点 (4)3.中国国债期货存在的风险 (6)3.2.1无完善的风险制度 (8)3.2.2 从业人员素质低 (9)3.2.3无健全的法律法规 (9)4.中国国债期货风险防范措施 (11)4.1 债券的选择 (11)4.2 完善交易所制度 (12)4.2.1 保证金制度 (12)4.2.2 日涨跌幅限制并进行持仓控制 (12)4.3 完善法律法规 (14)5.结论 (16)6. 参考文献 (17)1.引言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经过衍生、组合螺旋式的发展,其种类越来越多。
从金融工程学来讲,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期权、期货、互换、期货这四种。
其中远期合约是指在将来某个时刻按照确定的价格交于某物的协议合同,而期货就是远期合约中标准化的一种合约。
期货合约事先由期货交易所固定交割物的数量和交割日,且只能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并采用保证金制度,且该保证金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货合约能够吸引投机者,进行风险投资交易,从而增加期货市场流动性;更能够让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合约买卖,避免现货市场的商品价格风波而造成经济损失。
利率期货包含国债期货,而国债期货是指在组织性的交易场所事先确定买卖价格,然后在未来某个时间内进行钱劵交割的一种交易方式。
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极不稳定,大多数投资者规避其利率风险,因此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产生的。
2013年9月,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期货交易所上市。
但是目前国债市场利率波动比较大,其市场中将近有3万亿的国债产品,但大多数都掌握在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手中,一旦利率发生变化,将导致保险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些风险都会带来致命性的伤害。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国债期货交易状况以及国债市场的需求,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成熟的国债期货,经过全方位的研究,探讨中国国债期货的风险,并提出与之相应的防范措施。
2.国债期货2.1 全球国债期货发展现状金融衍生品首例诞生于1972年。
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崩溃,使汇率体系进行重组,固定汇率制开始向浮动汇率制进行转变,导致汇率风险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财通外汇期货来规避风险。
在这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来稳定汇率,全都推行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波动大幅度上升,导致市场不确定性急剧升高,同时投资者为了规避通货膨胀的利率风险,使抵押债券期货和短期国债期货于1975年诞生。
而在1976年芝加哥交易所首次推出了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即是美国国库券期货。
自从美国推出国债期货给其他各国给予强烈的示范效应,然而国债期货市场相比于国债现货市场以及其他市场来说,其要求比较高,但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一部分国家也逐渐开始推行国债期货。
目前世界金融衍生品最大的期货交易品种就是国债期货。
然而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流动性较高且规模性较大的现货市场做支撑,因此,目前采用国债期货进行交易的国家很少,其品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的国债种类多,从国债期限来讲,其国库券达1年以下,中期国债达2-10年,长期国债达10年以上;从有无券面来讲,无纸化记账式债券和有纸券;从付息方式上来看,零息债券和有附息债权。
由于发达国家的国债投资者都是以机构为主体,所以每笔交易金额比较大,且国债交易比较丰富,一般都是采用询价方式。
2.2 我国国债期货的试点我国于1992年12月首次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到了1993年10月,为了提高投资者的兴趣,上交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并开始正式试点。
同时北京交易所也随之开始推行国债期货交易。
尽管国债期货的开放增加了国债的流动性,对新国债的发行具有良好的优势,并使整个中国金融市场活跃起来,但在1995年发生重大违规事件,导致中国国债期货试点暂停。
在1992年12月到1994年6月期间,我国国债期货交易所创办的很少,主要是北京商品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成交量较少,且当时的国债期货还处于萌芽阶段。
从1994年下半年,国债市场发生重大变化。
在1994年到1995年期间,国债流通市场增大,促使国债交易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在短短一年时间,国债期货交易所延伸到全国,其成交量增加好几倍,投机风气也逐渐日盛,在全国的影响之下,国债期货交易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经调查发现,1994年国债期货总成交量达2.8万亿,与1993年相比,增加了9倍。
且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3。
到1995年,国债期货的发展更火爆,其持仓量迅猛增加,同时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
直到3.27事件发生以后,严重打击了市场,使大量商品被暂停,大量的资金被融到国债期货市场中。
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就是其中的焦点。
在1995年2月,财政部公布3.27国债期货品种的贴息办法,从而证实了3.27国库券将按照银行存储利率还本付息并进行保值贴补。
对于国债期货多头方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却使空头方巨额亏损。
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失败,随后在8分钟之内抛出大量的卖单,致使327合约降到3.8元。
被传媒界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
为了防止事态恶化,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了交易无效的决定。
随后投机商又进行恶意操作、内幕交易等违规操作,致使 3.19事件发生。
在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并通知交易所进行协议平仓。
3.中国国债期货存在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对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引起高度的重视。
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风险都是由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引发的,而不是金融衍生品本身所具备的,它是呈“中性”的。
然而,我们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导致谈及金融衍生品时,不仅感觉高深莫测,更是觉得风险重重。
这是我们在当前对金融衍生品认识的一个理论误区。
从历史上看,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基础动因或经济根源是运用衍生品的交易策略来规避风险。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金融交易本身不能使风险消失,是在规避风险,同时也在分散社会经济中所存在的风险,对其固定的场所进行转移或释放到能承担风险的投资主体上。
交易所以小博大的操作,导致的投机性增加,使我们看到衍生交易效果。
在金融衍生品发展和出现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投资主体的目的异化以及其本身的一些特点,从一定程度上讲,它的普及和运动使本身脆弱的金融得到强化,但增加金融风险,从而很有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如巴林银行倒闭等与金融有关的事件,其中衍生品高投机性、高风险等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1 中国国债风险根据我国国债市场特点,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国债风险,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国债风险因素国债风险因素风险概述利率风险对国债价格影响的重要因素是利率,当提高利率时,国债价格随之降低,因此便存在风险。
变现能力风险是指短期内投资者无法按照合理的价格将国债卖掉的风险。
如果投资者遇到很好的投资机会,想出售其国债,但短时间内又无法找到合理的买主,只有将价格降低或者停留很长一段时间找到买主,那么,他将丧失投资的机会和遭受降低的损失。
再投资风险只购买短期债券却没购买长期债券,再投资可能会遇到风险。
短期债券风险小,但其收益率低。
而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比较高,这样就出现了再投资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因通货膨胀而导致其购买力降低的风险。
在通货膨胀期间,要在票面利率基础上扣除通货膨胀率。
3.2 3.27国债期货交易风险分析我国曾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国债期货交易经历,当时我国国债期货总交易量快速增加,且交易网点不断拓展。
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如品种的不合理设臵,没有严格管理以及忽略风险控制,交易场所无健全的规章制度,投资者操纵市场及其过度投资等。
其中的一些问题对当时的国债期货交易造成了干扰,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14”品种不能进行正常交易,最后不得不按照协议进行强制性平仓。
在1995年以后,各种违规交易事件屡次发生,特别是“327国债风波”。
当时财政部公布了很多关于新债的发行量条例,而关于“327”国债本身贴息的消息越来越多,导致全国整个国债期货市场出现向上突破的现象。
随后上证所的主力对其价格进行封盘失控,致使行情飙升而出现蓄意违规的现象,最终使“327”合约暴跌,造成“中国巴林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