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
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
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
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
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器材:载玻片、染色缸及支架、洗瓶、显微镜及镜油、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步骤]1.采血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
良好的血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便标上患畜名称、畜别、编号、日期。
常温下自然风干(冬天可适当加温)。
3.染色3.1单染色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察。
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
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2复染色(混合染色)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10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或在临染色时向瑞氏染液中加入适量的姬姆萨氏原液,即每10毫升瑞氏染液中,加入0.5-1.0毫升姬姆萨氏原液,混匀后,按瑞氏染色的步骤进行染色。
4.镜检分类计数方法: 四角曲则计数法或三段曲则计数法.步骤: (1)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片上白细胞的分布情况. 一般嗜中性白细胞, 单核细胞及体积较大的细胞分布在血片的上, 下边及尾端, 中小淋巴细胞则多在涂片的起始端. (2)滴加镜油, 转用油镜头进行计数. 至少数100个白细胞,根据染色特点,分别计数各类白细胞的数量,最后求出各类白细胞占总数的百分比。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1.判断可能的感染或疾病的状况1).嗜中性白细胞:(1)增多: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猪丹毒、炭疽、出败等)和慢性传染病(鼻疽、结核等),某些化脓性疾病(脓性胸膜炎、脓性腹膜炎、肺脓肿及创伤性心包炎等),某些急性炎症(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等),术后一周内,酸中毒的初期,毛地黄中毒以及肾上腺素中毒等。
(2)减少:见于病毒性疾病以及病危期,造血机能受阻或衰弱;怀骡子的母驴在妊娠中毒症时,嗜中性白细胞显著减少。
2).嗜酸性白细胞:(1)增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球虫病、旋毛虫病等),某些过敏疾病(饲草过敏、寻麻疹、注射血清后等),皮肤病(湿疹、疥癣等)(2)减少: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及中毒等。
3).嗜碱性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较少见。
4).淋巴细胞:(1)增多: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布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某些病毒病(猪瘟、流感等)以及血孢子虫病等。
(2)减少:常在嗜中性白细胞数绝对增多时,出现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
说明机体与病原正处于激烈的斗争,此后若淋巴细胞渐渐增多,表示预后良好。
5).大单核细胞:(1)增多:见于某些原虫病,某些慢性细菌感染以及某些病毒病(如马传染性贫血)。
(2)减少:见于急性传染性病的初期及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2.判断预后1)预后不良: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者;嗜中性杆状核细胞及晚幼细胞显著增多者;白细胞总数未能随病情的发展而适时升高者;嗜酸性白细胞完全消失者。
2)预后良好: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步下降者;嗜中性杆状核细胞及晚幼细胞逐渐减少而分叶核细胞渐次相应恢复者;淋巴细胞的百分比逐渐恢复者;大单核细胞暂时增多者;嗜酸性白细胞重新出现或暂时增多者。
[白细胞的染色(瑞氏或姬姆萨氏)特点]1.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深紫色的较小的染色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鲜红色的染色颗粒。
3.中性粒细胞: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淡玫瑰红的小颗粒。
依细胞核的形态分为髓细胞、幼稚型、杆状核及分叶核细胞。
髓细胞的细胞核色淡,着色不均,呈长圆形或豆型。
幼稚型的细胞核着色较淡,核染色质疏松,多呈肾型、豆型。
杆状核细胞的核致密、色深,呈杆状的香肠形、蹄铁型或S型,两边平行。
分叶核细胞其核分成2~6个不等,并在其间有细丝状连接为其特征。
4.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大者为大淋巴细胞,小者称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紫色,圆形,致密且常偏在;胞浆呈淡天蓝色,核周围有淡染色带(或呈透明带);小淋巴细胞的胞浆极少,有时仅呈月牙形,位于一侧。
5.单核细胞:个体极大,呈不正、多边、多角形,胞浆呈较暗的烟灰色,核呈紫褐色,形如肾形、山字形、折叠状,核染色质疏松网状。
【正常参考值】见表1-1动物种类白细胞总数×109/L 嗜碱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晚幼细胞杆状核分叶核牛8.0 0.5 4.0 0.5 3.0 33.0 57.0 2.0 马9.5 0.5 4.5 0.5 4.0 54.0 34.0 2.5 羊绵8.2,山9.6 0.5 4.5 1.0 3.0 33.0 55.5 3.5 猪14.8 0.5 2.5 1.0 5.5 32.0 55.0 3.5 骆驼0.5 8.0 1.0 6.5 47.0 35.0 2.0 犬9.4 少见 4.0 0.0 0.8 70.0 20.0 5.0 猫12.0 4.5 0.25 0.25 4.5 63.5 25.8 1.2 鸡19.0 1-45-8 25-30%55-6010附注:1.白细胞的染色(用瑞氏或姬姆萨氏)特点:1.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深紫色的较小的染色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鲜红色的染色颗粒。
3.中性粒细胞: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中有淡玫瑰红的小颗粒。
依细胞核的形态分为髓细胞、幼稚型、杆状核及分叶核细胞。
髓细胞的细胞核色淡,着色不均,呈长圆形或豆型。
幼稚型的细胞核着色较淡,核染色质疏松,多呈肾型、豆型。
杆状核细胞的核致密、色深,呈杆状的香肠形、蹄铁型或S型,两边平行。
分叶核细胞其核分成2~6个不等,并在其间有细丝状连接为其特征。
4.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大者为大淋巴细胞,小者称小淋巴细胞;核呈深蓝紫色,圆形,致密且常偏在;胞浆呈淡天蓝色,核周围有淡染色带(或呈透明带);小淋巴细胞的胞浆极少,有时仅呈月牙形,位于一侧。
5.单核细胞:个体极大,呈不正、多边、多角形,胞浆呈较暗的烟灰色,核呈紫褐色,形如肾形、山字形、折叠状,核染色质疏松网状。
2.各种畜禽血细胞的染色特点:禽血细胞的形态特点:鸡白细胞总数19×109/L. 异嗜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0%;嗜酸性白细胞占5%-8%; 嗜碱性白细胞占1-4%;淋巴细胞占55-60%;单核细胞占10%.(1)红细胞: 呈卵圆形, 大小为10~14×6~9微米, 体积比马的红细胞大. 中央有椭圆形的核, 核中有不规则的深染色质. 胞浆呈橙红色.(2)异嗜性白细胞: 又叫假嗜酸性白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嗜中性粒细胞, 近乎圆形, 大小为0-14微米, 胞浆淡染, 其中有许多嗜酸性杆状或纺锤型结晶颗粒, 这种颗粒被染成浅红色. 胞核呈多型性, 核通常为2-5叶, 叶间的连接带较明显. 核内染色质块较粗大, 呈蓝紫色. 鸭的异嗜性白细胞颗粒为不正圆形; 鹅的为大米粒样.(3)嗜酸性白细胞: 大小为4-11微米. 嗜酸性颗粒大而呈球形(鸭的呈杆状),染成深红色. 胞浆为淡蓝灰色; 核常为2叶, 染成蓝色.(4)嗜碱性白细胞:胞浆内有中等大小的深紫色颗粒; 核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 核染色较浅.(5)淋巴细胞: 分大、中、小淋巴细胞, 小的居多, 常有突起. 淋巴细胞胞浆微嗜碱性(淡蓝色); 核呈圆形或一侧凹陷(核的凹陷侧有时可见到嗜天青颗粒), 核常偏在, 染色质粗糙或细匀. (6)单核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10%. 比大淋巴细胞稍大, 其胞浆为蓝灰色(与大淋巴细胞相似, 但胞浆比淋巴细胞多). 核不规则, 核染色质结构疏松均匀为细丝状.(7)凝血细胞: 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 呈卵圆形, 胞浆清晰,其中央有一圆形的核. 在细胞的一端常有一个或多个染成红色的小颗粒; 胞核的染色质密集并结成较大的块.马的血细胞形态特征:马的白细胞总数9.5×109/L.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8.5%; 嗜酸性白细胞占4.5%; 嗜碱性白细胞占0.5%;淋巴细胞占34%;单核细胞占2.5%.(1) 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为5.7微米,染色浓且均匀,中心淡染区不明显..红细胞常形成长链状(钱串状),一般不出现未成熟的红细胞.(2) 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细胞,核呈剧齿样外观, 核分叶明显.母马的嗜中性白细胞核上有时可见鼓锤状突起.胞浆染成淡红色,其中有桃红色微细的颗粒.在健康马的末梢血液中,嗜中性杆状核白细胞的核比分叶核白细胞的核大,呈马蹄形或S形, 核的边缘有染色较深的斑点. (3) 嗜酸性白细胞:细胞中有明亮的,被染成橙红色的,大而圆的颗粒,这种嗜酸性颗粒充满整个胞浆,甚至覆盖在胞核上,致使淡蓝色的胞浆几乎看不到.(4) 嗜碱性白细胞:胞浆中有散在的或密集的被染成深蓝紫色的,大小和形状一定的颗粒.(5) 淋巴细胞:大多数为小淋巴细胞,其特点是核大且染色浓,仅有一小片月牙形的天蓝色的胞浆. 大淋巴细胞的胞浆相对较多, 呈淡蓝色,胞浆中含有为数不多的天蓝色小颗粒.(6) 单核细胞:核多呈肾形,偏于细胞一侧. 胞浆呈灰蓝色,内有微细的天蓝色颗粒.(7) 血小板:一般呈卵圆形, 也有呈精子形状者,常聚集在一起,内有细小的天蓝色颗粒.牛的血细胞形态特点:牛的白细胞总数8.0×109/L.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6.5%; 嗜酸性白细胞占4.0%; 嗜碱性白细胞占0.5%;淋巴细胞占57%;单核细胞占2.0%.(1) 红细胞:大小不均匀,平均直径为5.5微米,不易形成串钱状.在重剧疾病时,可见到红细胞形成串钱状, 因此根据串钱形成的程度,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2) 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细胞的核分叶明显, 各叶间有较短的核丝连接, 胞浆呈淡桃红色, 含有大量紫红色的细小颗粒. 杆状核细胞的核短而粗且稍弯曲, 胞浆染色比成熟型的淡,颗粒也较少. 晚幼粒细胞的核较大,呈圆形,肾形,核染色质出现斑点状构造, 胞浆为淡灰色,颗粒不明显.(3) 嗜酸性白细胞:嗜酸性颗粒较小,呈圆形,有屈光性, 颗粒之间有空隙, 呈现出淡灰色的细胞浆.胞核多呈杆状,也有呈分叶状的,核染色质浓淡不匀.(4) 嗜碱性白细胞:嗜碱性颗粒呈卵圆形,大小和马的相似.(5) 淋巴细胞:大小极不一致,小淋巴细胞的大小似红细胞, 往往只能看到核,胞浆很少. 大淋巴细胞大小似单核细胞.各种淋巴细胞的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6) 单核细胞:核呈牛肾形或多角形, 染色质呈弥散性或纽扣状.胞浆呈灰色,常有空泡出现.(7) 血小板:每一血小板的体积较小, 有时可出现比红细胞还大的巨型血小板,内有紫红色的小颗粒. 常聚集成堆, 有时浮在红细胞上.绵羊的血细胞形态特点:绵羊的白细胞总数8.2×109/L.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6.9%; 嗜酸性白细胞占2.9%; 嗜碱性白细胞占0.2%;淋巴细胞占68.1%;单核细胞占1.9%.(1) 红细胞:大小略有差异,平均直径为4.5微米,多数是单个存在,少数可有串钱状,细胞中央淡染.(2) 嗜中性白细胞:分叶的核明显分为数叶, 叶间有细丝连接, 核染色质为斑点状,在母羊常可看到突起的染色体. 胞浆的染色性较弱,一般呈浅桃色, 其中有弥散性的微细小颗粒. 嗜中性杆状核型的细胞核多呈U字形, 也有呈S形的, 核染色质的斑纹比分叶核型的浅, 胞浆稍带蓝紫色. 成年健康绵羊的血液中,杆状核细胞非常少.(3) 嗜酸性白细胞: 嗜酸性颗粒大小一致, 卵圆形,呈橙红色,轮廓明显.胞浆为浅蓝色.(4) 嗜碱性白细胞:有暗紫色的大小均匀的圆形嗜碱性颗粒,分布在胞浆及胞核上.胞核的颜色比胞浆稍深,但两者的界限带不明显.(5) 淋巴细胞:特点是胞浆内有大的嗜天青颗粒. 在核与胞浆之间,有明显的淡染区,好象形成了空隙.(6) 单核细胞:核为变形虫样, 多为三叶, 每一叶较宽,核的染色质呈星芒状. 胞浆呈灰蓝色.(7) 血小板:为深紫色的小颗粒,常聚集在一起, 有时可见到巨型血小板.山羊的血细胞形态特点: 山羊的白细胞总数9.6×109/L.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41.8%; 嗜酸性白细胞占0.7%; 嗜碱性白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54.5%;单核细胞占2.3%.(1) 红细胞: 为家畜中红细胞最小者, 其平均直径为4.1微米, 形状圆形乃至椭圆形, 染色均匀,常单个存在.(2) 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核分叶比绵羊少,母羊的核有鼓锤状突起. 胞浆着色与绵羊的相似.(3) 嗜酸性白细胞:有明显紫红色的圆而小的嗜酸性颗粒充满于胞浆中. 核多呈杆状,也有分成2-3叶的.(4) 嗜碱性白细胞:嗜碱性颗粒的颜色与核的颜色相似(蓝紫色),但颗粒周围有一稍红的带.(5) 淋巴细胞:胞浆呈浅蓝色, 但在边缘为深蓝色, 胞浆内有大小不一的红紫色的小颗粒.(6) 单核细胞:胞浆呈淡蓝色, 胞浆内有空泡, 并有细小的蓝紫色颗粒.胞核呈卵圆形,杆状或分叶, 核染色质的结构呈钮扣状(7) 血小板:与绵羊血小板相似,为深紫色的小颗粒,常聚集在一起.猪的血细胞形态特点:猪的白细胞总数14.8×109/L.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5%; 嗜酸性白细胞占2.5%; 嗜碱性白细胞占0.5%;淋巴细胞占55.0%;单核细胞占3.5%.(1) 红细胞: 平均直径为6.2微米,可形成串钱状,有时中央呈现淡染苍白.(2) 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核分为数叶,核丝不明显,核染色质呈鲜明的斑点状构造.杆状核细胞的核呈U字形或S形,核膜平滑. 在1日龄健康仔猪的血液中常出现晚幼嗜中性白细胞, 胞浆呈淡蓝色乃至蓝色.(3) 嗜酸性白细胞: 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 染成橙红色,均匀分布于胞浆中. 核为肾形, 杆状或分叶.(4) 嗜碱性白细胞:胞核明显,呈淡紫色. 嗜碱性颗粒为蓝紫色,颗粒比马的稍大.(5) 淋巴细胞:胞浆与核之间有一透明带,胞浆的边缘有小而细长的嗜天青颗粒.(6) 单核细胞: 核的边缘不整齐,核染色质呈纽扣状. 胞浆为灰蓝色,几乎看不到胞浆的颗粒.(7) 血小板: 呈小的卵圆形,有时也可见到细长的巨型血小板.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