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三,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作为“五四”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同意战线的特点和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宣传和信奉平民教育,投身于平民教育的有各种人,他们批判封建的“贵族主义教育”,提倡“平民”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因此,对于“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等的看法也就各有区别。
3几种主要教育思潮的剖析与比较。
一,科学教育思潮
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家任鸿榭首先提倡科学教育。1914年6月10日,他如留美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近代科学家创办的第一个科学教育组织------中国科学社,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伴随着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人们对科学教育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陈独秀指出,如果有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才是近代化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他们抨击和批判了人格化的有机自然观,强调理性,自主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伦规范与自然变化交互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次,他们提倡以归纳演绎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并用近代科学观改造了原始辩证法
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兴起,突出的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资本注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以促使教育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民主化和科学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又恰恰是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冲击了中国20世纪初旧的封建教育,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五,总结: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影响较大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是时代特点。这几种教育思潮从总体上就显露出一种比较注意从多方面探讨教育问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四种教育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态、关注重点、兴起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都是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针对近代中国现实教育的弊端,在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又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假若把他们当作一个逻辑联系的整体剖析,追求教育的革新和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他们共同的逻辑关联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内涵。当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注定了他们理想实现的不现实性,加上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使教育救国成为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这幅色彩灿烂的历史画卷的浓重底色。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悲壮幻想中痛苦搜索,却始终不能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
1)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注意工商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机遇。随着棉纺业,面粉业,等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正承受着新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冲击,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的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把个人谋生放在了职业教育首位。其次强调职业教育在为社会服务和人的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职业教育思潮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教育思潮。不仅对20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革新时间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曾引起实业界,政界的广泛关注。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20年代的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军阀和大地主买办阶级的手中。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并在文化教育领域掀起已故封建复古的逆潮。激进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以《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如同阵阵春风,吹进了充满污泥浊水的教育阵地,吹动了吱声复旧保守思想的一潭死水,掀起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新思潮。“五四”以后,我国文化思想界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同时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集中表现在从更高的认识水平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进行了抨击,结实了教育的本质,批判了“教育救国论”,指明了工农教育的方向以及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
[关键字]:西方教育,欧美思潮,职业教育
1,欧美教育革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已普遍实现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如何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能干的治人才以及大批在多方面受到训练的劳动力成为社会变革在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在此情形下,欧美国家兴起了教育革新运动,涌现了新的教育革新思潮。由于它以反传统教育的面目出现,试图通过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对传统教育进行纠偏补弊,以满足资本注意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很快便风行一时。差不多就在新教育思潮在欧洲形成的同时,教育革新思潮也开始在美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时,他已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进步教育思潮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经历了南北战争和10年的南部建设,两次工业革命使城市化,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机器生产急需一大批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劳动力,社会出现了新的矛盾,教育作为改变社会现实状况,协调工业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并受到了重视,例如卢梭,福露陪尔的理论,于是,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场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多方面改革美国教育为起点的进步教育运动就这样产生了。
四,乡村教育思潮
乡村教育思潮是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另一种教育思潮,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它在当时颇有影响。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这种思潮旨在从教育农民入手以改进农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其提倡者从不同角度,层次,以广大农村为实验园地开展种种实验,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际成果。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先,他们把农村问题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认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他们都认为,农村是一个整体,对于农村应做整体改进,主张将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改造相结合,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一种大教育关。活跃在20---30年代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改进,乡村复兴派,无论他们的主张,做法如何有差别,但基本上都是以教育为枢纽,有计划,有系统地改革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由此可见,他们倡导的乡村教育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大教育。最后,他们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都非常重视建立乡村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此来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并把社会调查作为开展实验工作的前提,具有一种实证精神。他们办的实验区,强调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承认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强调并重视实验人员的培养;重视各实验区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经验。这些无意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二,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界颇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她萌发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2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主要倡导为近代教育家黄炎陪。它的基本内涵是:主张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百业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应授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并加强职业道德训练;认为对个人可解决生计问题,对国家可以增进社会生产力。
首先,在平民教育与平民政治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平民教育与平民政治的关系上,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改造”是社会改造的根本。在他们所创造的《平民教育》的“发刊词”中,他们说:‘不先有平民教育,哪能行平民政治?……..所以我们要来细谈根本改造的教育,不愿去高论“空中楼阁”的政治。显然,他们把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平民教育上。这样,便把实现平民教育当作实现平民政治的先决条件,回避了革命斗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这一根本问题。其次,主张改革汉字,采用白话文且实施男女平等的教育。他们认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对推行平民教育颇有帮助。他们还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平民教育,必须要使女子教育得到发展。最后,提倡“启发”,“自动”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平民教育的第一个宗旨,是要人民都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其教育的方法首在发展儿童的本能,尊重儿童的个性。此等方法,是启发的,不是注入的;是自动的,不是被动的;是令儿童思想自由的,不是令儿童专重记忆的;是训练儿童活泼的独立的,不是训练儿童拘束的。总上所述,可以看到平民教育社社员对平民教育理论的探讨显然受到了杜威学说的影响。他们对平民教育的理解宣传,既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追求,但也反映出资产阶级在平民教育认识上的局限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软弱性。
2)对科学教育思潮的分析和评价:第一,开始了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尝试。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五四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思潮影响的深入,我国教育界逐渐重视并大力推广教育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社会调查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有了明显的进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教学方法的实验与研究主要在小学,在中学几乎很少发挥作用。20-30年代以后,新教学方法的试验达到高潮,开始有系统,有组织的进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与探讨。第三,开始着手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从20年代开始,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由于教育实践发展的推动,我国开始自行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科学教育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误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把科学方法的泛化。他们认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是研究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唯一方法。另外,在文化观上,主张全盘承受西方文化,没有经历过对科学理性与方法进行深刻反省和分析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比较教育学高如峰,张保庆著
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
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赵中建,顾建民选编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作者:丁昊|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92 |更新时间:2007-6-30|文章录入:luwei05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