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营造——以宽窄巷子及“南宋御街”为例成龙,春茂【摘要】通过对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现状调研,结合两个历史街区各自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肌理等特点,对历史街区的边缘空间、建筑立面、节点、材料应用和场所精神的体现等方面的共同点分析总结,以浅析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和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南宋御街;宽窄巷子;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志码】 A“在城市中,街道必须是至高无上的。
街道是人类共同约定的室,是小区的交谊室,是由两侧房子的主人献给城市以供日常生活的礼物,天空是它的天花板。
”路易斯康在《静谧与光明》中如是说。
提到一个城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的街道。
街道有活力有生气,这个城市便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新的城市、新的开发区、新的街区街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生。
但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每个地域上的城市都有着属于各自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
他们承载着的不仅是历史和文脉,更重要的是人们心的文化归属感和生活方式。
1 两历史街区概况宽窄巷子位于省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是历史留存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区,作为满城兵丁胡同仅剩的遗存而引起人们重视。
是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
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街道和位于其中的古建筑及其围合的院落组成。
南宋御街位于市老城区,始建于南宋。
南宋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外,经朝天门、中路、北路、观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汇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共共分三段,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区。
2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整合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重视。
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即是在保护性的原则下对历史街区建筑物、构筑物和街道进行改造、更新、拆除和保护,以使其功能适应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并融入现代文化,进一步营造场所感且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可以分为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
街道空间是由两侧建筑立面、天际线、构筑物、城市家具和绿化组成;建筑空间由建筑单体部空间及其围合的空间组成。
历史街区空间整合包括对其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功能重构和整体场所空间的营造。
南宋御街和宽窄巷子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肌理和文化原则的前提下,对街道的空间尺度进行提炼,并完善了街道的层次,最后在对街道两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后进一步使街道的界面更加丰富。
虽然二者在改造更新首手法和风格上迥然不同:南宋御街的改造者王澍运将杭古典园林的元素很好的融合到了改造中,建筑物、构筑物和城市家具均应用了园林元素;而宽窄巷子则是老“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和建筑文化在南方的遗存。
3 两历史街区在空间营造上的共同点图1 宽窄巷子肌理图2 南宋御街肌理历史街区是一个在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空间。
而历史街区的肌理便是它的外部空间形态,从中可以看出街道的走向和建筑的布置;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便属于部空间形态。
3.1 街区整体肌理特点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的肌理基础上进行修缮更新改造。
即外部空间形态保留,因为这是千百年人们共同生活所决定的形态,在部空间做文章,以营造空间场所。
我们可以看出:在图底关系上,两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均不大。
建筑面积约占整个街区面积的50%左右。
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值均接近1:1。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当D/H接近1:1时,街道尺度最适宜,人在街道中感觉最好。
当人处在这样的街道环境中,心理不会产生空旷感、渺小感和拥挤感,反而会和街道、两侧建筑产生良好的互动。
3.2 街区整体氛围营造图3 宽窄巷子街景图4 南宋御街街景无论是宽窄巷子还是南宋御街,他们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的文化、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营造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历史街区虽然风格迥异,但是街道的建筑从材质到形式都是统一的,甚至街道地面的材质和形式也与建筑大体统一。
然后在营造具体的街道界面时在此统一的原则下各有所长,虽然街区的商业店铺多而杂,但是都是在尊重大的肌理和材质以及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这样的营造出的街道会让人有着一中藏万之感。
差异性导致了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会使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参与感。
即统一又丰富。
在街道中绿植、流水和园景的加入增加了街道的层次,丰富了人的体验。
细节上城市家具的设计也被统一。
3.3 街区部空间设计街区部空间包括街区界面(各建筑立面和地面)、景观节点、古迹遗存和城市家具的设计。
在建筑立面方面,上一节已经提到整个历史街区建筑风格的统一、材质的统一是基础原则。
宽窄巷子中保留了明清时期北方合院的建筑形制,青砖磊砌,硬山坡屋顶,屋脊神兽,瓦当滴水,门当雕刻均是统一风格。
而南宋御街在宋朝建筑基础上加入西洋建筑元素和杭园林元素。
中西合璧又不脱离现代生活和怀旧情怀。
在两历史街区中,天际线变化增加了街区的层次感,人在街区行走视线随时随着天际线变化、街道宽窄变化而变化。
在营造街道空间方法上,都在宽阔处造场,在窄处造径。
在立面设计上,由于历史建筑采用砖石材质居多,以此代表实,在实基础上开门窗以营造虚,所以两历史街区空间感强烈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立面上的虚实结合。
图5 宽窄巷子街景图6 南宋御街街景从图5可以看到宽窄巷子建筑层次很丰富,在营造界面时采用玻璃材质在实的基础上增加虚的元素,或在实体墙上利用青砖做减法造型;而南宋御街建筑形制很统一,它营造立面的重点就在于每个立面的个性化设计,既有特点又不失统一。
在设计元素上,宽窄巷子保留了古建的元素构件。
采用的材质主要是青砖和石材,屋顶统一使用青瓦。
在局部使用木材和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平衡实体质感。
南宋御街主要采用中式园林元素和西洋建筑构件,如山花和柱头柱式、青砖青瓦砌墙,清水混凝土构件和天然石材构件。
材质上运用种类较多,但是在设计中注重整体感,将混凝土材质作为整体框架,青砖青瓦作为主要填充营造纹理,西洋元素作为立面装饰。
但是对比两街区可以看出,他们在运用如此之多的元素和材质同时,在细节上的营造毫不含糊。
大到街区肌理节点布置,小到每个门面logo设计,全部都与整体基调统一。
而在朝向天空的立面——地面的设计中,也考虑到行人游走的视线层次。
在游走中行人经常会低头,所以在营造地面的设计中,不仅采用了诸如青砖、石板、瓦片、木材等材质,而且在营造纹理上也趣味横生。
宽窄巷子中材质虽然不多,但是水磨石版的纹理和颜色各有不同,所以组合在一起后将产生非常多的层次;南宋御街中,主街中央采用粗糙石板铺垫,边缘用竖向石条分界,两侧采用青砖之字形排列或横竖排列,在两侧沟渠和景观节点则采用平整石板。
景观营造方面,两历史街区绿化率都比较高。
宽窄巷子主要体现在街道两侧店面前部,作为每个店面的一部分而融入设计,既有高大树木也有低矮盆栽和花篱。
南宋御街则与两侧沟渠配合,因为南宋御街街道较宽,所以在将街道的三等分处栽树,水中有荷叶荷花,树旁有花篱和座椅结合。
3.4 细部节点设计在细部节点设计中,两历史街区都考虑到了细节的精细设计。
南宋御街中园林元素的应用和古迹的保留再设计在街区中是一大亮点。
保留了南宋街道遗址并融合到街道整体中,使其成为一个景观节点。
园林中的开洞形式转化,使其成为店面的一部分。
园林流水假山形式转化使其成为街道渠和景观。
而在宽窄巷子中,在保留古建原立面形式同时,再在其中加入现代复古元素。
街道中每一段都取其位置特点或者建筑特点顺势造细节。
比如二维向三维转化的马,凹进墙里的“宽窄”二字、宽窄巷子街道肌理(图一)、西洋人物阳刻等等,这些都使街道在统一中催生千变万化。
而南宋御街在建筑围墙上的仿真阳刻小品设计则更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年代,进一步的回应游人的情怀诉求。
在城市家具设计中,也都采用统一的设计元素和手法:垃圾桶、座椅座台、花篱、井盖、路灯、标识系统等。
4 场所精神的营造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阐述关于建筑现象学时说道: “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
这个整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建筑空间就是场所,建筑对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意义就是场所精神。
”1场所精神是当地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
而文脉又是人们生活中在历史传承下的心理,融入到生活的心理。
宽窄巷子和南宋11( 挪威)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田原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御街都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场所,那么他们就具有强烈的场所感,人们身在其中会感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场所感的本质就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历史文脉心理与这个场所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产生共鸣。
场所精神体现在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和体验,这种在活动中的体验与空间是一种动态的结合过程。
南宋御街和宽窄巷子在营造场所感过程中,首先抓住了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在营造过程中始终统一在大的文化框架下,在细小之处照顾到人们最细微的感受,即统一又千变万化,这样使得人们游走其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愉悦感。
这说明两个历史街区都唤醒了人们在情感上的特殊意蕴。
5 结语快速发展的社会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诉求,一个城市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活力上,居民的活力才是一个城市根本的活力来源。
在大拆大改的途部分人都丧失了唤起回忆、安放躁动、沉思静听的空间。
所以在营造历史街区的过程中建筑亦或是街道更多的是要作为对人们所处时代的一个回应。
尊重历史,营造生活,继承精神,让人们主动参与到营造城市和生活中才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图1、3、4、5作者自摄;图2、6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1]王明睿,董嘉鑫,早,传统元素在文化商业街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南宋御街”为例[J].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超然,钟文,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以宽窄巷子为例[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014—10[3]( 挪威)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田原城市文化事业, 1995[4]路易斯·康. 静谧与光明[M].清华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