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朱铭(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213016)摘 要:刺激贫乏论从理论上论证了以下假设:儿童依靠有限的语言经验能够构建出完整的语言知识系统,这种能力得益于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构成了语言习得的先天物质基础。

语言学习过程是核心语法的习得过程和词汇在大脑中进行心理表征的过程。

核心语法的习得需进行参数的设置。

自然语言的词汇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加以储存和处理的,通过映射规则和句法结构进行匹配,受各种规范化规则制约。

语言认知观认为:语言习得是普遍语法转变为个体语法的表征重述的发展过程。

本文从刺激贫乏论和认知发展观的角度对语言习得机制进行了整合研究。

关键词:语言习得;刺激贫乏;普遍语法;个体语法;表征重述1. 引言以Chomsky为代表的语言天赋论者认为:人天生拥有语言知识,其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论点就是刺激贫乏论(the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1989)。

根据这一论点,虽然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残缺、不足,但是他们最终都能掌握一套丰富的语言知识系统。

这种最终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输入之间的差异使得生成语言学家相信语言习得得益于天生的语言机制,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引导儿童克服语言输入的不足而掌握语言。

“刺激贫乏论”的论点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和语言习得的本质,对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以“刺激贫乏论”为出发点,运用“普遍语法原则”、“词汇心理表征”和“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理,对语言习得的机制进行整合研究,以期对外语教学提供一个理论构想。

2. 刺激贫乏论的基本内容刺激贫乏论就是指语言输入与语言能力的非对称关系。

Chomsky于1980年首次在著作中使用了“刺激贫乏论”这一概念,指出“极其贫乏”(highly impoverished)的语言环境与“极其具体和复杂”(Highly specific and intricate)的语言知识系统之间的差异。

Hornstein 和 Lightfoot(1981)扩展了Chomsky的“刺激贫乏”的内容,提出了“输入的缺陷”(the deficiency of data)这一概念,并完成了语言输入缺陷说,即语言输入是有限的,不提供同义关系、歧义及不合语法性等关键信息。

既然语言的输入是有限的,是不完整的,即“输入贫乏”,但是人类是怎么掌握一套完整的语言知识系统的呢?语言证据是语言习得的充分必要条件。

所谓语言证据是指语言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料库。

语言证据尤其是反面证据对语言习得起着一定的作用(Chomsky,1959)。

反面证据是语句中不合语法的信息。

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反面证据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它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证据(同上)。

因为反面证据对语言习得起着“错误意识”,“错误意识”能够帮助儿童在今后的语言建构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促进儿童中介语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构建正确的语言知识系统。

儿童所接触的语料是贫乏的。

例如【作者简介】朱铭(1966- ),女,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

34为了培养儿童正确的语言知识系统,通常提供给儿童的语料(儿童读物、童话等)是经过精心加工和筛选的,极少含有错误的信息。

成人针对儿童所说的保姆式的语言(child-directed speech)中也缺乏不合语法的反面证据。

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得不到这些反面证据,就只能依赖与生俱来的天赋知识,即普遍语法来获得“错误意识”。

从反面证据中获得错误意识,是“刺激贫乏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具体体现。

刺激贫乏论是否可以被证明呢?3. 刺激贫乏论的论证Crain和 Pietroski(2001)借鉴最新的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从逻辑和语义两个角度,论证了刺激贫乏论的观点。

因为逻辑和语义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具有天赋性和普遍性。

“刺激贫乏”则是逻辑和语义在语言习得天赋知识方面的一种反映。

Crain 和Pietroski(同上)进一步论证说:语言输入不能完全反映语言细微、复杂的特点,特别是那些表面上结构相似、但有着相异的内在语义特点的语言。

他们用否定极性词(negative polarity items)any 和析取连词(disjunction)or 作为例子来说明逻辑和语义的先天属性。

例如:(a)Every linguist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b)Every linguist has any brains. 否定极性词可以出现在(a)中,却不可以出现在(b)中。

Crain 和 Pietroski 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a)可以用any,而(b)不可以用any呢?(2)儿童最终会知道(a)和(b)之间的差别,但是他们是如何掌握语料中并没有标示的这种差别呢?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析取结构..or..的习得上。

例如:(c)Every linguist or philosopher with any brains admires Chomsky.(d)Everyone admires a linguist or a philosopher. 析取结构..or..有两种解释:包含式解释(inclusive interpretation)和排除式解释(exclusive interpretation)。

(c)中的or 是包含式解释,即出现or连接的两个子命题都为真的情况下,整个复合命题也为真。

(d)中的or是排除式解释,即当 or 连接的两个子命题中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时,整个复合命题才为真。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是如何了解析取结构什么时候采用包含式解释,什么时候采用排除式解释的呢?Crain和Pietroski认为语义学家归纳出的极有解释力的“向下蕴涵”(downward implication),既能限制否定极性词的使用环境,又能限制析取结构的解释,充分解释了不同语言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Crain和Pietroski看来,“向下蕴涵”揭示了这种复杂、深奥的语言规律,儿童无法通过习得的方式来获得这种规律,唯有将其假设为儿童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中的一部分。

应该说Crain和Pietroski对刺激贫乏论的论证是强有力的。

刺激贫乏论是建立在天赋论基础上的科学探索,是可以证伪的假设。

Chomsky(2000)指出:如果没有天赋结构,外部环境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人就不可能从胚胎成长为人,其语言机能就不可能达到决定其行为的成熟状态。

儿童有了天赋结构才能按照天赋决定的路线发展语言能力。

承认“天赋论”不等于天赋决定一切,也不等于否认环境的作用。

但是仅有环境这个外因是不能够合理地解释语言的发展的。

因此“刺激贫乏论”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天赋基础。

4. 核心语法的参数设置刺激贫乏论奠定了语言习得的天赋基础,使人类习得语言成为可能。

但是人类是怎样学习语言的呢?人类天生具有一种语言机能(linguistic faulty),即天赋固定模式。

这种语言机能是人类共有的。

语言机能就是语言的初始状态,即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而具体的语言机能则是每个人所掌握的具体语言的语法和词汇,Chomsky称之为个体语法(particular grammar)。

普遍语法是生成个体语法的基础。

普遍语法只有一种,每个人天生都有普遍语法,不同个人、不同语言的语法都来自这种普遍语法。

但是仅有普遍语法并不就能讲各种具体的语言。

只有当普遍语法转变为个体语法才能讲具体的语言。

普遍语法转变35为个体语法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

普遍语法必须在具体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环境的刺激下才能转变为个体语法。

个体语法包括普遍语法、有标记成分和构成具体语言的词汇。

普遍语法由人类语言普遍特征构成,语言普遍特征表现为若干条原则(principle)。

原则是指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理论,例如X阶标理论(X-bar theory)、毗邻原则(subjacency principle)和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

某一具体的语言并不一定具有所有这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违反这些原则。

有标记成分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在语言规律(语法)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用参数的值来表示。

在习得语言时,学习者根据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触发)来判定和选择某一个具体的值。

普遍语法和有标记成分构成了语言的核心语法(core grammar)。

下面就讨论核心语法的构建问题。

既然普遍语法和有标记成分构成了某种语言的核心语法,就有理由相信这种语言含有一组普遍语法原则,并且存在一定数目的参数,每个参数带有一定数量的值,那么这些参数值就形成了这种自然语言的语法要素,如动词宾语语序参数、主语是否脱落参数、关系从句移位参数等。

客观存在的语际差异就源于参数的设置。

例如如果把动词短语之间的动词V和宾语O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参数,那么V在O前还是在后便是一个参数设置的问题。

英语触发材料取V在前的值,形成VO语序;而日语触发材料取V在后的值,形成OV语序;主语是否脱落参数决定了一种语言的主语是显性的还是隐形的,英语陈述句的主语是不能够隐含的,属于主语显性语言,汉语往往可以隐含主语,属于主语隐形语言;在移位参数上,英语关系从句有wh-移位产生,汉语关系从句没有关系代词,不涉及wh-移位。

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来看,儿童学习核心语法的任务就在于从句法层面上设定这些参数的值,每一个参数可以取一组值中的一个。

这种处理使语言习得的研究逻辑化,便于进行分析。

从句法层面上探索语言心理表征则属于内在论方法。

参数设置的过程便构成了这种语言核心语法的习得过程,所以研究参数设置就能揭示核心语法习得的奥秘。

设置参数依赖触发材料(triggering data)。

所谓触发材料就是来自目的语的语言输入。

当且仅当一个目的语参数被正确设置时,学习者才能够顺利分析触发材料。

换言之,一份触发材料只须一次参数设置。

无须参数设置就能分析的语言素材不是触发素材,因为它起不到触发作用。

Gilbson和Wexler 提出的触发性学习运算系统(triggering learning algorithm, 下称TLA运算系统)解决了语内核心语法的参数设置的问题。

根据该运算系统,学习者根据能否分析当前输入的语句来改变当前的语法,能够被分析的句子则被看作当前语法已经能够生成的句子。

TLA若干个二分值的参数构成了初始集合。

学习者试图在句法层面上分析输入句S。

如果分析成功,则当前有关参数值不变;如果不能成功地分析该句,学习者则用新设定的值重新分析输入句S;如果分析可行,则接受新参数值;否则,保留原有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