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 沙,于众目睽睽之下,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 哗。作为政府首脑的勃兰特为什么下跪?是他本人罪孽 深重,以下跪来减轻良心上的重负吗?不。二次大战中, 勃兰特是名坚强的反纳粹的斗士,被希特勒下令开除 国籍,并到处追捕。他被迫亡命挪威。战后返回祖国, 作为社会民主党活动家积极复兴国家。1969年10月, 以社民党主席身份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
启示:面对邻里,同事、朋友利益之 争时,应该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 谦礼让才能受人尊敬,从而达到人际 关系的和谐共融。
盲人挑灯
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个苦行僧走到 一个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盏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亮过来。 走至近处,却发现挑灯者是一个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 个双目失明的人,挑一盏灯岂不是多此一举?
在场的人大为震惊,东道国代表团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这个举动绝不在计划日程之内,勃兰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 量就跪下了。当天东西方都掀起轩然大波,评论四起。
西德国内也出现恶意评论,认为勃兰特有辱国格人格。勃 兰特很坦然,他认为:“谁愿意理解我,他就能理解我。 在德国和世界其它地方,很多人是会理解我的。”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一生 都在致力于担任“和平使者”。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 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 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4、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 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 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 “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 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 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 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 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 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 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 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尽管巨大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 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 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 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 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 孩活了下来。
勃兰特上台伊始便着手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关系。 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兰特飞往华沙,受到官方 正式欢迎。在演奏德国国歌时,波兰人的脸上都流 露出强烈愤激表情,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曾长期是 希特勒集中营的囚徒。
勃兰特知道,二战中波兰600万人牺牲,损失惨重, 仅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杀害了近400万 犹太妇女儿童和男人……日程安排,是向华沙无名 烈士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献花圈。来 到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前,出乎所有人意料, 在电视摄像机前和无数记者的闪光灯下,勃兰特扑 通一声跪下。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将个体的
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 指违法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最具有 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僧人问:“敢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为何还要挑一 盏灯?”盲人缓缓答道:“这个问题不只一个人问我了。现在是 黑夜吗?我听说黑夜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 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的说: “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盲人却说:“我是在为我自己!”僧 人又愣住了:“为你自己?”盲人语气淡 定自若说“是啊,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 看到我,不会误撞我,这样就可以保护我 安全了。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是为 别人带来光明,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 热情的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沟 坎,是我免受许多危险。”
第七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无偿献血 关爱他人
救助 爱心捐助
Page 5
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1、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是父母 教育子女的成功例子。 2、故事的主人公是汉代著名 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3、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 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 弟弟。
辛德勒是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二战时,希特 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
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 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 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
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 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
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于是,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 必须这样做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当时波兰感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许多波兰人为勃兰特举 动感动得落泪。勃兰特圆满地完成使命回国。
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 特197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当晚德国青年举起火炬,络 绎不绝地来到勃兰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祝贺。
1942年夏天,12岁的Samuel Oliner和他的家人 被迫搬进了肮脏的、被围起来的波兰.Bobowa 犹太人社区。一天,Samuel一家都被逮捕装进 了卡车里。
继母希望这个男孩可以从这场死亡中逃脱,让他 快跑藏起来。当Samuel到了犹太人社区外面时, 他来到了附近一位叫Balwina的农妇家里。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助人与分享、合作、安慰与保护是学前儿童亲
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亲社会行为按发生的情境可以分为: 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见义勇为”。 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让座”、
“主动捡地上的废纸”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按动机可以分为: 利他动机:无私、不求回报。 互惠动机:利己倾、期望得到奖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