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杜甫

论杜甫

谈杜甫
摘要:著名诗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杜甫许多作品都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他也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杜甫的思想境界也有了很大不同。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并有“诗圣”这一美名,他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生平事迹、诗词风格与意义
正文: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而从小在诗歌氛围的感染下,杜甫在诗词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天分。

杜甫在其二十岁时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在漫游途中适遇李白、高适等等诗人,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在杜甫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后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前去肃宗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而后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时,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其后时势动荡,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送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年五十九。

”,葬于杜甫墓。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而另一方面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

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风格,正如胡震亨所说:“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这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感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

当他生活稍微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而杜诗在语言方面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
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伟大文豪鲁迅也曾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的诗歌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方面是历史价值,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很多的诗歌都是对那个时候的历史反应,诗词中描写的事件嗾使发生在生活中,它能够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

另一方面就是杜甫诗词的文学价值极高。

这是作为诗歌的的内在价值,杜甫的诗歌虽然大都以写实为主,但是语言简练优美,对后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参考文献:中国诗词网、中国华文教育网、古诗文网、《唐音癸签》、《旧唐书.杜甫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