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瓶颈所在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瓶颈所在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特点以及瓶颈所在摘要: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一切都是发展的,一切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

而他的体系则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认为只有“绝对精神”在发展,“绝对精神”的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终结之点的。

由于方法和体系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如所恩格斯指出的:“他把活生生的辩证法闷死在过分茂密的保守的体系之中。

”因而黑格尔不可能从其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体系构成特点瓶颈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学者贺麟先生就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通常把构成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三大部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当作黑格尔哲学体系。

第二种看法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是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以求其体系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及中心论证辩证法的整个过程”,从而加以合理安排。

依此看法,第一环便以《精神现象学》为体系的导言;第二环是《逻辑学》······第三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包括《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讲演录》等)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黑格尔认为纯概念既是主观思维的核心和命脉,又是主观对象的核心和命脉,它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知识,他称之为绝对知识,也就是“绝对精神”。

纯概念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结果。

意识从低级的感性认识到产生纯概念的过程,黑格尔称之为“经验过程”。

纯概念既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结果,也是以意识所经历的实践和认识的一切形式的发展过程为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纯概念不止是作为意识的发展结果,它还是意识作为主体对其发展过程回忆的结果。

所谓“回忆”就是“提纯”:去其经验的杂质,使它们以纯粹的形式呈现,即作为纯概念出现。

在意识的经验系统中,精神真理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出现的;在纯概念的逻辑系统中,精神真理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绝对精神的内在涵义。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

绝对精神在自己异化为自然界以前是以纯逻辑本质的形式发展的。

然后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又从自然界返回本身。

因此,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部分:精神现象学——理念的提出;逻辑学——理念的成熟;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理念的运用。

精神哲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

主观精神包括人类学、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和伦理学;最后进入绝对精神,这就是关于艺术、宗教和哲学史的学说。

《精神现象学》是引导个体意识到达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是哲学体系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的纲领性作品。

这里所拟定的纲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结构中得到了确定,并在他今后的著作中得到了完成。

《逻辑学》则是对于意识的经验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作为支配意识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的纯概念本身的研究;《自然哲学》是对于作为应用逻辑学的原理于意识或精神的前提的自然研究;《精神哲学》则是对于意识或精神本身的研究。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黑格尔认为,整个哲学发展史都是对“绝对”的认识史,都是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史。

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它把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绝对精神”的方法决定的。

黑格尔自以为他的哲学与其它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把握主客观统一、把握“绝对”的方法与其它哲学不同。

黑格尔认为他的哲学的独特贡献就是提供了认识“绝对”、把握主客观统一的正确方法,即黑格尔的辩证法。

1、对旧方法的批判黑格尔认为以往的三种方法(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讲的“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都不能真正把握主客观统一和“绝对”。

①唯理论唯理论的方法相信主客观的统一并通过理智来把握主客观的统一以及其根据,黑格尔把它称作知性方法或旧形而上学方法。

他认为哲学不能满足于对主客观统一的信仰,而要从认识上把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

这种方法用抽象的、有限的思维规定去说明、把握具体的、无限的对象,以为只需运用这些抽象规定,便可有效地得到关于绝对的知识。

但它既没有考察这些规定本身的真正内容和价值,也没有考察“用抽象的、有限的思维规定去说明、把握具体的、无限的对象”这种说明绝对的形式是否妥当。

由于有限的思维规定超不出主观认识,由于对主客观统一的最高根据的知性认识会陷入独断论或自相矛盾,因此相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的唯理论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把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

②经验论经验论主张从经验出发来把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县城对象,认为主客观一致不是主观认识与认识之外的现成的对象一致,而是与经验中的对象一致。

黑格尔认为,经验论的方法仍然不能真正把握主客观统一及其根据。

这是因为,经验论大都承认“使经验具有必然性、非任意性”的根据的存在,但是又都认为这种根据市超经验的,是经验所不能把握的。

例如康德承认自在之物、洛克承认实体,贝克莱承认上帝,费希特承认绝对一致,这些东西都不是经验所能把握的。

这就意味着主客观的最终的根据是经验所不能完全把握的,从而真正的主客观统一也是经验所不能把握的。

③理智的直观这种方法认为,对主客观的统一及其根据既不能做推论的把握,也不能做经验的把握,只能通过理智的直观来把握。

在黑格尔看来,直觉派的方法虽然揭示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局限性,但它本身也照样不能把握主客观统一的根据,从而也不能真正把握主客观的统一。

这是因为,把直接性与中介性完全对立起来之时一个单纯的假设和任意的武断;正确的方法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辩证的统一。

2、黑格尔的方法①实质主观的、外在的方法之所以不能把握绝对者,实际上是因为低级的、片面的活动不能把握高级的、全面的绝对者。

对绝对者的把握要通过绝对者的“自我把握、自我认识、自我说明”,所以就要把哲学家对主客观统一的把握、认识、说明转变为绝对者自身对主客观统一的把握、认识、说明。

为了把哲学家的活动转变为绝对者自身的活动,最关键的就是把哲学家的活动纳入绝对者自身的活动中,使哲学家从事的把握、认识、说明绝对者以及主客观统一的活动变成绝对者自身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

“整个黑格尔哲学可以说就是证明哲学活动或‘对绝对者与主客观统一的把握、认识、说明活动’是绝对者的自身活动、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是最高阶段;证明哲学体系是绝对者得一种存在形式,而且是最高形式。

”只有证明了哲学活动是绝对者自身活动的最高阶段,哲学体系是绝对者的最高存在形式,才能证明哲学活动与绝对者自身活动是统一的,也才能证明哲学真正把握了绝对者、真正把握了主客观统一。

所以,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就是关于绝对者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学说。

②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以辩证法为其方法论。

绝对者运动、发展的必然模式是通过“三段或三个环节”进行的圆圈式进展,这种圆圈式进展就是所谓辩证法。

辩证法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辩证的说明是相互的说明而不是同方向的说明,即说明与被说明不存有绝对的区分。

第二,辩证的说明是被说明的东西的自我说明,不是用一个外在的东西来说明。

第三,辩证的说明是对立面的统一,因为只有对立面才能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第四,辩证的说明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看,是通过不断的揭示已作出的说明的局限性、不完满性来进行的。

通过绝对者自身的圆圈式进展来说明绝对者和主客观统一的方法具有上述所有特点,因而圆圈式进展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③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把哲学家对绝对者的说明转变为绝对者的自我说明就真正实现了本体论的说明与认识论的说明的统一,本体论的说明就是把对象作为独立的客观存在来说明,在说明中不加进主管的成分。

认识论的说明则把对象放在主客观关系中说明,不把对象当作同认识外在的对象,而是当作认识之中的对象。

以往的本体论的说明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主观的说明,是哲学家对对象的说明。

只有对象的自我说明才真正是对对象本身的说明,才真正不加进主观的成分。

以往的认识论说明仍然只是哲学家所作的说明,这样一来,说明的对象如果不是说明者虚构的话,那么在说明者与对象之间就仍然有一种外在关系,即仍然把对象作为外在对象来说明。

只有当哲学家的说明成立对象的自我说明时,才能在说明中既保持对象的非虚构性,又克服对象的外在性。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瓶颈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黑格尔虽然是用辩证的方法论证事物的本质,把握主客观的统一,但这种辩证法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绝对精神”又是超出一切物质的客观存在。

可以说整个黑格尔体系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黑格尔所谓绝对者既是超越一切物质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虽然大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但同时又把唯心主义推到了极端。

他否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否认了独立于思想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认为思想、概念并不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只是人们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的”,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黑格尔吸收了费希特“从思想的本身将思想的形式推演出来”的概念辩证法,但又认为他的“自我”必须受到“非我”的推动的观点是由于还有着康德“自在之物”的“幽灵”。

黑格尔接受了谢林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原则,继承了谢林关于精神生活有发展,物质和精神有矛盾的辩证法思想,但又批判“无差别的同一”的“绝对”的观点。

在黑格尔看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理性的一种必然行为”。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都是它的表现,既为“绝对精神”。

2、黑格尔体系的保守性与革命性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即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保守的,辩证的方法是革命的。

对于这种矛盾,恩格斯评论说:“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著作中相当频繁地爆发出革命的怒火,但是总的说来似乎更倾向于保守的方面;他在体系上所花费的‘艰苦的思维劳动’倒比他在方法上所花费的要多得多。

”据此很多人以为,黑格尔的哲学更倾向于保守的方面,或者说在革命性与保守性的矛盾中,保守性是主要的。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序言中提出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命题,是最能反映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性与保守性的矛盾的命题。

可以看出,黑格尔这一命题是在为现存的秩序作辩护。

在当时,这一命题被看作是在为普鲁士专制制度祝福,因而是极端保守的。

但恩格斯辨析了这一命题的革命性的一面。

第一,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思想,现实的并不等于现存的一切东西,现存的东西也不等于合理的东西。

第二,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所永远固有的属性。

这样一来,按照黑格尔关于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