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简单调查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人的生长发育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生物学过程,生长发育水平不仅是反映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
群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不仅是对营养供应、营养学知识、疾病控制情况、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优劣的评价,同时也为决策机构所实行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结果提供反馈信息。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记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测量数据。
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等国家已有100多年的资料积累,其他国家也有大量的资料发表。
我国对人体生长发育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报道见于1910年。
初期的资料多出自于欧美学者之手,从1932年才开始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有中文发表的材料,第一篇是上海市学龄儿童身长、体重之初步研究(许世谨、吴利国)。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材料零散、人数少、地区局限、代表性较差。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及各种专题的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研究相继开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连续的调查资料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卫生部直接领导、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进行的“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该调查自1975年起,每10年对我国九大主要城市及其郊区农村(哈尔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的儿童进行1次体格发育调查。
这一连续性科学调研工作,不仅掌握了我国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获得了动态分析的宝贵数据资料,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实现优生、优育、优教基本国策和促进国民体质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儿童保健、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和评价标准。
二是自1985年起,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每5年进行1次,调查地区包括除台湾省外的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对象为7-22岁的大、中、小学生,不仅调查汉族学生,还包括20个少数民族学生。
调查内容有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运动素质、健康状况4个方面。
此项全国性的调研,不仅获得了我国学生生长发育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而且对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及卫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上述两项国家层面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宝贵资料,作为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营养及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与国外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找出差异和问题,为我国的医疗保健、体育卫生、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注中国数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日本数据:2006年日本科学注:中国数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日本数据:2006年日本科学文部省调查数据;差值:中国-日本。
(2)体重的差异。
城市6-17岁的中国男生平均体重低于日本男生0.2kg,中国女生低于日本女生0.95kg;其中中国男生的体重在12岁之前比日本男生要重一些,超出的幅度为0.7-1.4kg,12岁后则低于日本男生0.9-2.3kg。
中国女生的体重在9岁之前略重于日本女生,幅度在0.2kg-0.5kg,9岁后低于日本0.2kg-2.1kg(表3)。
中国农村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在各个年龄组均低于日本(表4),而且幅度比较大。
其中中国农村男生体重平均低于日本男生4.5kg,尤其以15岁时差别最注:中国数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日本数据:2006年日本科注:中国数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日本数据:2006年日本科学文部省调查数据;差值:中国-日本。
儿童青少年综上分析,我国城市男女生的身高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日本,体重仍然略低于日本,但是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从身高与体重的比例来看,日本青少年较中国青少年要粗壮一些。
从城乡的差别对比看,中国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如男生身高的城乡平均差别为3.5cm,女生的城乡平均差别为2.8cm,而日本的城乡差别甚微(0.1-0.2cm),由此可见中国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还落后于日本。
尽管近30年来,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城乡差别正在逐渐缩小,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医疗保健服务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一定能在未来赶上日本。
2.中日儿童青少年生长速度的比较日本自1960年(昭和35年)开始进行“学校保健统计调查”,积累了相当完整和系统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资料。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迅速腾飞,从日本社会发展的轨迹中不难看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日本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长期加速趋势”。
日本从1960-1990年的30年间,7-17岁日本男生身高平均增长了7.4cm,女生增长6.1cm,平均每10年增长2.5cm和2.0cm;其中男13岁、女11岁增幅最大,分别达到10.7 cm和8.2cm,增速为3.6cm/10年和2.7cm/10年。
但是,自1990年后,日本青少年的增长趋势明显减慢,到近10年来增长趋势已接近停滞,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的体格生长趋于稳定(图1)。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儿童青少年也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发育加速趋势,从1975-2005年的30年中,7-17岁城市男生身高平均增长6.9cm,女生增长5.0cm,即每10年增长2.3cm和1.7cm;增幅最大的年龄也是男13岁和女11岁,增幅分别为10.3cm和7.4 cm,增速为3.4cm/10年和2.5cm/10年。
2005年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仍然处于长期趋势中的持续加速阶段,尤其是乡村儿童青少年还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图2)。
从成年身高的差距变化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略低于日本,90年代基本持平,本世纪初全面超过日本,生长的长期趋势接近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1960-1985年,充分体现了近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图2:中国1975-2005年身高平均水平变化情况(城市)二、与欧美等国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的比较生长发育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学过程。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气候、地理、营养、疾病等。
不同人群因遗传基因及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因此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的可比性。
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下的群体进行生长发育水平的比较研究,可以有助于了解各自生长发育的规律及随时代变迁的变化趋势,认识影响人类发展和变化的因素,对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遗传是造成不同种族之间生长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在营养良好、没有疾病的状态下,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模式基本相同,遗传对生长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5岁后遗传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基于这一观点,推荐5岁以下使用国际儿童生长标准,以便进行国家间的生长比较。
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数据代表了中国营养良好的健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根据2005年最新调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城区儿童的平均生长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WHO标准,郊区农村儿童的生长水平也已基本达到WHO标准;城区儿童的生长水平与美国儿童相比,已无明显差别,但农村儿童仍有差距。
与日本儿童相比,城郊儿童的体重、身高均已明显超过同龄的日本儿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生长水平和营养状况在近10年间又有提高和改善,儿童的生长速度仍处于长期趋势中的持续快速增长阶段。
2005年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同学龄前儿童一致,也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趋势,成年身高仍在增长,但是由于种族的差异,成年身高较欧美偏低(图3)。
如果从生长长期趋势的变化看,中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呈现以儿童期生长水平提高、青春发育期提前、成年身高增长、身高/体重比例曲线持续右移等全方位的生长长期趋势,增长速度显著快于欧美各国。
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数据分析,从1880-1998年期间长期趋势基本上是:5-7岁身高、体重增长速度分别为1cm/10年和0.3kg/10年;8-11岁身高、体重增速为1.3cm/10年和0.5kg/10年;12-15岁男、女增长速度身高为2.5cm/10年和2.1cm/10年,体重2.0kg/10年和1.5kg/10年;18岁成年身高男性每10年增长0.6-1.1cm,女性每10年增长0.4-0.8cm。
荷兰、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属于稳定增长型,身高的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身高缓慢而持续的增长了约150-180年,历经了6-7代,增幅不大但稳定持久。
如1830-2000年的170年中,荷兰18岁男性平均身高从166.5cm增长至184cm,增幅为1cm/10年;瑞典经过160年时间,1994年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83cm,女性达到170.5cm,荷兰和瑞典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两个国家。
西欧、澳洲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身材显著的生长加速,与都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表现为儿童体格高大化、女性月经初潮年龄持续提前、成年身高显著增长等。
日本在1960-1985年间男性14岁、女性12岁身高的增速都超过了2.5cm/10年,被誉为“人类生物史的奇迹”。
从1900年开始的100年内,日本18岁男性平均身高从160cm增至171.2cm,共增长11.2cm;女性平均身高从147.8cm增至158cm,共增长10.2cm;增幅大于北欧及美国等国家。
我国大城市儿童青少年自1979-2005年的26年间,7-18岁男、女平均身高增幅为6.5cm和4.7cm,体重增幅为8.9kg和5.2kg。
增速以1985-1995年的10年间最快,身高男、女分别达到每10年增加3.8cm和3.0cm;体重男、女分别达到每10年增加4.7cm和3.1cm;该趋势迄今仍保持强劲,说明我国大城市儿童青少年的长期趋势表现惊人。
三、我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趋势生长长期趋势给儿童生长和健康带来积极影响。
各国学者非常重视长期趋势作为“生活状况的生物标准”的作用,认为它可和GDP、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一样,反映社会公平性。
它源自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营养及卫生保健的全面改善等。
但是长期增长趋势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
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身高增长已基本呈缓慢或停滞状态,说明这些人群的身高已接近或基本达到遗传所赋予的生长潜力的最大值,因而其平均身高逐渐趋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