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端康成小说 ppt课件

川端康成小说 ppt课件


• 崇高自然美、女性美、虚无美、悲哀美及颓废美是川端康成的几个显 著特色。
•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 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 风雅与幽玄。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 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即不仅 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而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 慨、同情、壮美的意思。在物哀文学观念发展过程中,紫式部作出重 大贡献,她在《源氏物语》中,从简单的感叹到复杂的感动,深化了
“我的宁静是马不停蹄的忧伤”
一川端康成作品的文化特质
• 郁达夫认为,所谓传统的典型的日本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文艺,“最精粹最特殊的”,当然是和歌,“写男女的恋情,写 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国家的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 风花雪月的迷人等等,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今 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至于后来兴起的俳句”,“又 专以情韵取长”。
• 创作分期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 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 讲演、评论、诗歌、书信 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 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 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 曲折的发展过程。小说跟 他其他的作品一样大致分 三个阶段的创作活动。
• 战前时期(1921-1932)代
表作《伊豆的舞女》
樱花在雪国里绽放
——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
川 端 康 成
1899.6.14—1972.4.16
从孤儿到享誉世界的作家 —川端康成生平及创作
• 坎坷的身世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大阪市北区此花町(现天神桥附近), 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户,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习医。2岁丧父 ,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 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 闭式的 ,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 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岁时祖父亦亡,最 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 。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忧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 写作欲望的萌发
中学:酷爱《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并深受影响。《十六岁 的日记》《肩扛教师的灵柩》 “十二秀才”之一 《千代》
• 步入文坛
1920年9月 ,川端康成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 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 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 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 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 诺贝尔文学奖
•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
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
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
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瑞典皇家文学
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
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 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 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
• 战争期间(1933—1945)
代表作《雪国》
• 战后时期(1945-1972)代
表作《古都》 《千只鹤》 《睡 美人》
• 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 的主观感情色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 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
• 后期的 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 双重或多重的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 《舞姬》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 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上都作了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 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 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 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 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的 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
• 日本的舞乐,合乎“以单纯取长,以清淡制胜的原理”,动作和缓悠 美,讲究举手投足间的韵味;“秦楼楚馆的清歌,和三味线太鼓的哀 音”,“真像是猿啼雁叫,会动荡你的心腑。”
• 作为“幽闲雅事”的茶道,则更是“进退有节,出入如仪,融融泄 泄”,在狭小的茶室中,见出无限的悠远与无边的宁静。
• 其他还有“庭园建筑,佛舍浮屠,又是一种精微简洁,能在单纯里装 点出趣味来的妙艺。”至于“元日的门松,端阳的张鲤祭雏,七夕的 拜星,中元的盆踊,以及重九的栗糕等等”,都“变成了很有意义的 国民节会。”(《日本的文化生活》郁达夫)
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
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 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 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奖状题词为“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
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 逝世
• 1972年4月16日,学生兼 好友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 切腹自杀之后17个月,川 端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 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 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 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 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 是无限的活。”
。 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学素材,使物语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含赞
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含义,而且感动的对象超出 人和物,扩大为社会世相,感动具有观照性。在紫式部看来,物哀为 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 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 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 即对自然美的心。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表现出的虚无与《源式物语》 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物哀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尤其是男 女恋情的哀感。这在《雪国》的创作动机中表现了出来,川端康成曾 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 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 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