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法治观
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
虎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
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韩非
子· 二柄)
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
势法术之关系
自然之势 信赏
势
必罚 人设之势 责效
术
法
防奸
第二节
韩非
A.思想基础 B.理论体系
一、处势 二、任法
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 必采其言而责其实。言当则有大利, 不当则有重罪。(韩非子· 问辩)
任法(五):以刑去刑
求过不求善,借刑以去刑。(商君书· 开塞)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商君书· 画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第74章) 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任法(八):任法可无为而治
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管子· 白心)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
(韩非子· 主道)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谓元德。(老子 · 第10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
畏之,其次侮之。(老子 · 第17章)
任法(九):布法壹教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 难三) 以吏为师。(韩非子· 五蠹)
当途之人擅要事,则外内为之用矣。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 国为之颂;百官不因则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 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韩非
子· 孤愤)
子罕谓宋君曰:“ 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戮者 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于戮细民而诛大臣,君曰:“ 与子罕议 之。” 居期年,民知杀生之命制于子罕也,故一国归之焉。故子 罕劫宋君而夺其政法,不能禁也。(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不为爱民而亏其法,法爱于民。(管子· 法
法)
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
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 所喜,而国之所危也。(韩非子· 奸劫弑臣)
秦大饥,应侯请曰:“ 五苑之草蓍、蔬菜、橡果、 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昭襄王曰:“ 吾秦 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 蓏蔬枣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人 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 夫生而乱, 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 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 之死也。(韩非子· 备内)
性恶论古已有之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尚书· 大禹谟)
韩非论夫妻关系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
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备内)
韩非论平民夫妻关系
势的特点:尚力不尚理
贤人屈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 而贤智之不足慕也。(韩非子· 难势) 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
(韩非子· 显学)
势的特点:尚力不尚理
Might is right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衣帛之妾,居不粟马,出不从车。叔向闻之,以告苗贲皇。 贲皇非
削私门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韩非子· 人主)
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 而力多者也。(韩
非· 八说)
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 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韩非子· 主道)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任法(六):令尊于君
明君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 禁胜 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管子· 法治)
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管子· 法治)
有道之君,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
法而行私者也。…… 为人君者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管子· 君臣)
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
任法(七):任法胜于爱民
去好恶 善韬晦 匿智巧
善韬晦:去好恶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
臣诬能。(韩非子· 二柄)
其无欲见,人伺之;其有欲见,人饵
之。(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韩非子· 二柄)
善韬晦:匿智巧
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 ,
绝其能,下不能意。(韩非子· 主道)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法家人物及其时代
春秋中期:管仲 末期:子产 邓析 战国初期:李悝 吴起 中期:商鞅 申不害 慎到 末期:韩非 李斯
法家思想之演变
早期:礼法并用
中期:一断于法
晚期:法术并用
第五章 法家的法治观
第一节 商鞅(前390-前338)
商鞅变法:参考资料
电视剧
《大秦帝国》
第五章 法家的法治观
第一节 商鞅(前390-前338)
任法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抱法处势,中主可治
恃赏罚而不恃人之自善 一断于法 以刑去刑 令尊于君
任法胜于爱民
任法可无为而治 布法壹教
任法(一):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 非钩策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美,得恶者不知所以恶,所以塞愿 望也。(慎子· 威德)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
有君臣。(周易· 序卦传)
人伦之始 人道之大伦
韩非论亲子关系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 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产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 六反)
韩非论君臣关系
人臣之与其君非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以妻之近 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韩非子· 内备) 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 无功而富贵。
(韩非子· 孤愤)
韩非论畜臣
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 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不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 服上之名,焉得不服?(韩非
任法(二):抱法处势,中主可治
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 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 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子· 难势)
任法(三):恃赏罚而不恃人之自善
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
(韩非子· 难势)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 使我无故,
得百束布。”
其夫曰:“ 何少也?”
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韩非子· 六微)
韩非论贵族夫妻关系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 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 之死者也。(韩非子· 内备)
传统观念中的夫妻关系
法家的法治观
法家之特点
先秦四大家之殿 产生于春秋时代 纯粹之政治学说 由实践而至理论
法家人物及其时代
春秋中期:管仲 末期:子产 邓析 战国初期:李悝 吴起 中期:商鞅 申不害 慎到 末期:韩非 李斯
法家人物及其时代
春秋中期:管仲 末期:子产 邓析 战国初期:李悝 吴起 中期:商鞅 申不害 慎到 末期:韩非 李斯
子· 外储说右上)
势不足以化,则除之。(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性恶:严刑峻法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
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 止乱也。(韩非子· 显学)
第二节
韩非
A.思想基础
一、性恶
二、尊君
法家诸子尊君思想之异同
管仲:尊君顺民 商鞅:尊君抑民 韩非:尊君抑臣
第二节
韩非
A.思想基础
一、处势 二、任法
三、用术
势、法、术之关系
自然之势 信赏
势
必罚 人设之势 责效
术
法
防奸
第二节
韩非
A.思想基础 B.理论体系
一、处势
势的作用
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管子· 法法)
鱼不可以脱于渊。(韩非子· 喻老)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 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韩非子也于主法令之吏,皆 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 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 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 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 故吏不敢以非 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商君书· 定分)
任法(十):法与时移
时移而法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 而禁与能变。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 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韩非子· 和氏)
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老子 ·第三十六章)
术治概要
别君臣
去仁义 削私门 勿专信 善韬晦 辨名实
质镇固
除阴奸
别君臣
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韩非子· 和氏)
勿专信
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矣。(韩非子· 备内)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 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 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