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性教育、让教育理性

理性教育、让教育理性

理性教育,让教育理性
在大家尚未从复旦大学黄洋离世的悲伤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暴力刺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学生宿舍惊现腐尸事件再一次让我们被阴影笼罩,连续的恶性事件不断冲击着大众的神经。

媒体也迅速盘点了多年来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惨案。

除了朱令事件,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相同的痛惜,给逝去的生命,也给那个迷失的灵魂。

该是何等的仇恨,怎样的扭曲,才忍心对同窗下此毒手?风华正茂的少年,即将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就这样黯然消逝,相信所有人都为之惋惜和悲痛。

他们走了,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畅想,所有的梦想、愿望和期盼,都在那一刻终结,而这一刻将注定被历史写下悲伤。

如果真要从这些不幸个案中检讨中国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那大概不是什么专业性的“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而是在更大范围内的理性教育的荒芜与缺失。

该指责的不只是大学,而是涵盖整个漫长的儿童、青少年至青春期的教育全过程,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哪一环都有份儿。

教育中关爱教育的缺失,一味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轻忽理性教育的做法,今天依然普遍。

如今的社会不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烦躁的社会心态,扭曲的价值追求,恶性的竞争法则,催生嫉妒和怨恨,社会的潜规则凌驾于“明规则”之上,过度攀比,利益至上,让学生不再单纯和友好,而理性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在遇事之时情绪化、极端化、自私化。

社会大环境的焦躁和复杂,为形成“偏执型人格”提供了土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片土壤的问题,偏执的人会愈发增多,到那时,类似“投毒”、“刺杀”这种行为就不再是个案。

我们似乎从一生下来就一直在忙碌着,小时候,我们在家长的“高期许”和纷繁芜杂的“兴趣班”中迷失,长大后,我们又迷茫于多角色的“社会期待”与巨大的生存压力。

我们渐渐忘记了为什么活着,又不知从何时起,不耐烦成了我们社会的心态,家庭教育不耐烦,学校教育不耐烦,社会教育不耐烦,试问,如此不理性的教育环境如何教育孩子理性?
要成才先成人,让孩子成为心智健全、人格丰满的人,恐应为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智商的培养,家长们无疑更要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理性教育,这才是孩子一生成功的最必要因素。

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理性教育。

如果把人类的理性比作坚实的大地,人类的情感就如同天空的云。

教育的原则,是培养人类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光辉,降低人的动物性和本能性的情感反应混乱。

人类的情感与天空自然的风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类心灵的天空,可能前一分钟是万里无云,后一分钟就倾盆大雨。

因此,尽管人类的情感是“高尚”的,我们却不得不学习如何控制和驾驭情感。

我们需要把情感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把我们的情感反应行为,建立在理性和思考的基础上。

这就是文明,这就是文化。

这也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目标——充分发扬人类理性的光辉。

相对于喜欢“激动”的中国人来说,西方人基本上还是非常“理智”的。

他们交流和质疑起来都非常理性,而且充满思考和推理,即使他们的立场是反对别人的意见,也没有任何激烈的词语,而是小心地列举事实和逻辑的分析来质疑。

各方的回答也思维很严密地逐一作答。

孔圣人已告诉我们何谓“诲人不倦”,什么叫“循循善诱”,而什么又是“因材施教”了。

现代社会虽比过去已发生很多变化,但我们没有理由忘却这些教育的精华。

家长爱子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也要教子有方,于己于人多分理性和思考。

孩子没有权利选择出生,却有权利选择未来。

学校追求功利,坚持教育为本没错,但不可肆意妄为,要尊重每个孩子成长的选择。

为人师者,不应忘记传道、授业、解惑。

社会纷繁复杂,发展是硬道理无可批驳,但对孩子我们也要多分关爱,他们才是真正的未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不只是说说而已。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丑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即使是所谓的“问题青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广大青年更要珍重和努力奋斗。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最值得回忆和珍惜的就是大学的美好时光。

愿同学们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关爱、共同进步,传递正能量,点亮青春梦想,实现你我的中国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