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理性,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总结
• 何谓理性,理性与教育有什么关系。 要想知道理性与教育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 么是理性,在不同时期,理性有着什么样的定义, 对教育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理性表现在教学过程方面,在教学过 程中,怎样体现理性教学,又秉着什么样的价值 理念。 当前理性与教育之间的误解,说到底就是理性在教 学过程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什么样的位 置,才能体现理性,才能把握好理性与非理性之 间的界限。
二、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 (一)什么是教育 •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它包括三种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 1、教育的广义和狭义。 •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 •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 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3.】 • 2、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全 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8.12: 8.】
• 康德批判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观点:认为人的认识 能力是感性、知性和理性能力的结合。把理性看 做是人类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先 验思维能力。即实践理性观。 • 黑格尔在康德基础上把理性发展为辩证理性观。 • 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 提出技术(工具)合理性。与此相反的,法兰克 福学派第二主要代表人哈马斯提出交往理性。 • 后现代,把人的理性看做是由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互制约的复杂网络,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与 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张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 与价值理性之间具有动态、非线性的互动关系; 强调理性与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在一 个平衡系统中达到适度的自我限制。
• • • • •
(二)问题: 关于理性与教育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弱化理性在教育中的作用 另一种是强化理性在教育中的地位。 “将理性片面理解为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相对” 认为理性知识在教育中具有至高的地位,理性知 识才是真理。 • “将理性片面地理解为工具理性或实用理性。” 在教育中认为讲理性就是讲实用、讲功利。
• (2)教学概念关键特征 • 教学意向性;教学双边性;教学中介性;教学伦理性 • 从四个不同方面说明教学活动基本规定性,意向性是从动 机和目的方面;双边性是从形式或人际关系方面;中介性 是从内容或材料方面;伦理是从道德或价值方面。 • (3)教学的理性基础 • A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 • 是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前提,是达成一定的发展目 标。 • 问题:教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意向性,或者说,什么样的 意向性对于教学而言才是合理的。 • 从人类教育史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 同的文化境域,不同的教学理论流派,往往都对教学意向 有着不同观点。 • 价值合理性的辩护。 • 价值合理性或价值理性。韦伯提出的。意指人们对某一种 目的或价值选择的正当性要求。
何理性 理性与教育的关系
一、何谓理性
• 理性在不同的时代所指不同,有时身份、 名称也有所变化。 • (一)从社会发展看待理性
• 古希腊,理性意味着正义、正当。 • 欧洲中世纪,宗教的教义被认为是理性。 • 近代,理性成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如笛卡尔: 把理性看做是天赋的思想能力。莱布尼茨:也把 理性看做是一种天赋能力,认为理性高于感觉之 处在于它能够使我们认识普遍必然的真理。二者 共同点:把理性与感性区别开来。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 • (1)教学概念 • 王策三教授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 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 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界 定了性质和目标 • 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 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 动。”—突出教学指导 •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 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提出中介,课程内容。 • 他们的定义,涉及到教学的结构、性质、目标、中介等要 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他们的教学观。 • 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课程 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沈非非,赵 鹏程.理性与教学-也论“课本循环使用”[J].当代教育论 坛,2006,23:25-26.】
• (二)从教育角度看待理性 • 1、本体理性观 • 理性是确认世界在深刻本质上存在着可以理解和认知的逻 辑结构。 • 2、认知理性观 • 理性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人凭借理性就能认识世界,人 身上先天具有一种追求理性的内驱力与动力。 • 3、伦理理性观 • 伦理理性侧重于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规范,强调对人的情绪、 激情、本能的控制和对人类共同行为规范的揭示,试图为 人类提供一套共同的生活规划和人生信念。 • 4、实用理性观 • 实用理性是对理性思辨的扬弃与反叛,对理性采取一种实 用的态度。【王贤文,张建新[J].当地教育论坛(宏观教 育研究),2007,02:26-27.】
• 参考文献 1.金尚理.理性是什么?-对哲学价值的文化学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1,04:83-86. 2.黄红生,陈凡.理性的历史演变及中国社会的理性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5:320-324. 3.王贤文,张建新.审视与对话:理性与教育的融合点[J].当地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 究),2007,02:26-27.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8.12:3.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8.12:8. 6.李国庆,申卫革.对理性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27-31. 7.刘锦平.重建理性与教育的融合点[J].教书育人,2011,18:20-21. 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88-89. 9.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11.沈非非,赵鹏程.理性与教学-也论“课本循环使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23: 25-26 12.贾海涛.浅论尼采对理性的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版),1997,02:33-41.
• 无论,理性这个概念如何演变发展、改头换面, 在不同时代有三点是不变的: • (1)无论理性具体所指是什么,在它所处的时代, 总是被认为完全合理、绝对正确的。 • (2)虽则时代不同,被称为理性的东西总离不开 逻辑,并且其自身也表现为一种方法论。 • (3)被称为理性的东西总要以一种最高价值的身 份出现并形成对它的信仰。【贾海涛.浅论尼采对 理性的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版),1997,02:33-41.】
• B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 • 交往理性,是哈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 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 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 • 它在教学方面表现,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 • C教学的中介性与工具理性 • 教学内容的中介性,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特征。 • D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理性 • 实践理性是康德在研究伦理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 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是教学的意向,是师生双边互动 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 理规范的要求,采取一种学生在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进 行。
• • • • •
(三)对策: 1、重构理性化的教学活动。 2、权衡教材知识中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 3、保持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 4、避免工具理性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 注:理性教育不同于理性主义教育 • 理性教育: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 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 概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能力,对行为方 式和目的选择,批判能力以及对情感、意 志的协调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