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基础知识详解
V1
பைடு நூலகம்
V2
V3 V4 V5 V6
其 他 导 联
V7-V9导联:
V7:左腋后线V4水平线 V8:左肩胛下线V4水平线 V9:左脊旁线V4水平线
小儿心电图或诊断右心病变时加做V3RV4R导联
谢 谢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组成和测量示意图
QRS波群的命名原则
R波: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
Q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小可称为q、r、s、r’、s’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三、导联体系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过程 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命名
ST段 :为QRS波群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 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个 短暂时间
T波 :ST段后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圆钝而 较大的波 ST段- T波 :分别代表心室复极的缓慢期和快 速期的电活动
第一站:窦房结
心 房
第二站:房室结
束 支
第三站: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
心 室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命名
P波:最早出现幅度最小的波,反映心房的全
部除极过程 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 束(His束)的电活动
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终于心室开始
除极(P波+ P-R段)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命名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命名
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了,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
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振幅
较低的波,其机制尚为完全清楚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心电图波段 P波
PR段 QRS波群 ST段与T波
相应心电活动
心房除极 房室传导时间 心室除极 心室复极的 缓慢期与快速期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 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与心肌细胞的数量和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 与探测电极的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
呈反比关系
与探测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
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 的投影越小,电位越弱,反之,则强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
导联: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 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
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即为导联
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额状面情况 双极肢体导联:Ⅰ Ⅱ 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水平面情况 包括:V1、V2、V3、V4、V5、V6
心电图学
(Electrocardiogram,ECG)
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段班燕
心电图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
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示例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电激动的基础是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动 作电位包括除极和复极过程,均有电流 产生
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心电图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的复极与除极方
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
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
向内膜方向推进。
其机理: 可能与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 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 膜小,故心外膜外心肌复极过程较早
心电向量:是一种既有强度又具 有方向的电位幅度,而心电图是 心电向量环两次投影而形成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额状面情 况
双极肢体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与六轴系统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胸前导联
--电路连接方式
导联 位置
胸骨右缘4肋间隙 胸骨左缘4肋间隙 V2与V4的中点 左锁骨中线与5肋间隙交 点 V4水平与腋前线交点 V4水平与腋中线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