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古印度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浅析古印度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浅谈古代印度法的特点与历史影响136230003 原豫星【内容摘要】古代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其法律具有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与宗教关系密不可分。

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予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而作为古印度宗教法律核心的种姓制度则对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印度法宗教种姓制度古代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法律规范的总称,既包括婆罗门教法和早期佛教法,历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础。

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法律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国古代法律的总称。

法律、宗教与信仰在印度法系中关系犹为密切,而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种姓制度位于印度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都有着犹为重要的影响。

一、印度法与宗教古代印度法符合东方绝大多数国家奴隶制社会法律的特点,即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通过君权神授管理国家;诸法合体,法条具体而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和利益;维护社会当权主体,推崇君权、夫权和父权。

古代印度的宗教信仰完全承载了上述各项,成为践行法律的基本途径和实体手段。

(一)古代印度法律制度与宗教密不可分古代印度的法律渊源来自于众多宗教。

婆罗门教是外来的雅利安文化与印度西北部的土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雅利安人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带来了“吠陀教”及其“吠陀文化”。

吠陀教是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的一种多神信仰,以《吠陀》为核心经典。

婆罗门教的产生使其教法成为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其教法不仅对教徒的宗教生活进行约束,更对教徒的世俗生活生活进行调整和限制,如所有权、债和婚姻家庭等方面。

以所有权为例,法律保护私人的财务所有权,但受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古印度“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全都是婆罗门的财产;由于地位优越和出身高贵,婆罗门的确有资格享有一切”。

“婆罗门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去首陀罗的东西;因为他不存在任何财产;因为他的钱财本来就是应该被主人拿走的”。

在债法关系上,同为借贷者,收取的月息分别是: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5%,法律给予高等种姓的债券特殊的保护。

佛教的产生使古代印度法渊源产生了重大变化,三藏规定了教徒的行为准则,紧紧围绕“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佛门戒律来展开,与婆罗门教法的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

“持戒”是对每个佛教徒要求,具有防非劝善的功能和保护协调的作用。

佛教中的“五戒”也是众多国家法律中明文予以规范和禁止的,更是当时印度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浓缩和提炼。

法律的内容和编排体例都深受教义的影响。

在法律的内容方面,其主要内容种姓制度、所有权、债、婚姻家庭法、刑法及诉讼制度,皆来源于婆罗门教的教义。

在法律的编排体例方面,受宗教影响最典型的当属《摩奴法典》,该法典按婆罗门教的“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局期和遁世期)来安排其体例。

整部法典共12卷,始于“创造”,终于“行为的果报——转世与解脱”,中间为再生族的法律(第5卷),分别为“梵行期的法”(第2卷)、“家居期的法”(第3至第5卷)、“林居期的法”和“遁世期的法”(第6卷),依次规定了再生族在各个时期应遵循的行为规则。

(二)宗教为主,法律处于附属地位种姓制度被认为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初步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

根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掌管宗教祭祀的婆罗门被认为是“万物之主”,拥有最高地位和众多特权,也是古代印度法律的实际制定者。

因此,古代印度的法律制度着重维护婆罗门的利益。

宗教是确立婆罗门地位的基础和依托,在印度社会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法律则是占统治阶级地位的婆罗门用以巩固自身地位和特权的又一保障,处于附属宗教的地位。

(三)古代印度法是宗教、法律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是宗教僧侣们根据社会习惯和自古流传下来的圣人言行,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出发编纂的,区别于现今国家的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印度是宗教、法律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以婆罗门教法为例,其公认的法律性质最明显的教法的三大渊源皆是在法律规范中夹杂着宗教戒律、玄谈和道德说教。

以《摩奴法典》为例,纯粹法律性质的条文仅占四分之一。

阿育王的石柱法虽是国王敕令,但其内容也主要是弘扬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并不具有纯粹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禁止性。

如阿育王曾在一段敕令中写道“少行不义,多作善事,慈悲,布施,真诚,清净。

”这显然同一般意义上的国王敕令区别较大。

二、印度法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摩奴法典》是其代表性的法典。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

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它还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分化出严格的阶级,整体社会法制也围绕着这一制度为中心展开。

从古代印度立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对于种姓制度的严格维护,并给与高等等种姓的权益以特殊的保护,例如前文所提到过的债法对于高等种姓的特别保护;在婚姻法上也严格限定不同种姓的人之间不得通婚。

诸如此类的规定严格控制了不同种姓的活动范围权限,规定了不同程度的权利和义务,将各等种姓之间界限明确开来,也将不平等发挥到了极致。

高等种姓拥有极大特权,而低等种姓却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这正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严重弊端,那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起的法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平而言。

一切法制均为保证上层种姓利益而设,极大地压迫了下层民众,这在婆罗门教时期尤为突出。

随着阶级矛盾尖锐而应运而生的佛教成为国教后,虽然对原本的种姓制度有一定冲击,佛经逐渐成为了立法的渊源,宣扬众生平等的思想,但这对于种姓制度及受其影响较久的古印度法律并没有太大影响,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扭转这种局面,种姓制度依旧影响着印度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种姓制度在印度的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前文提到古印度的法律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便来自于婆罗门教的教义。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宣扬善恶有因果,业力有轮回;二是声称万物皆为造物主“梵天”所造,但各个种姓是梵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来的,高低贵贱迥然不同。

为了表示对梵天的敬畏和服从,就必须竭力维护种姓制度。

作为当时印度的统治支柱的婆罗门,其祭司便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教义也自然成为国家法律的主要内容。

婆罗门祭司们将教义编成“法经”、“法典”等,用法律形式将种姓制度固定下来。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法典便是《摩奴法典》,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阐述了婆罗门教的教义,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的具体内容。

显然,这种明显带有阶级性的宗教信仰进入法律生活也就催生了明显带有阶级性的法制。

由宗教出发进行立法并不是古印度的专利,对比古希伯来法,《摩西十诫》《摩西五经》等正是在宗教背景下出现的,但它却并没有融入如种姓制度般严密的等级制度,没有因此将社会人为划开来。

即便是在同出于奴隶社会的中国古代时期,阶级的存在却不至于如此森严的划分,甚至于不同种姓之人不得通婚,但于中国而言虽讲求门当户对但却没有明文的法规禁止不同等级之人的通婚,而由此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出现及影响便独具特色。

更进一步说种姓制度影响着古印度法制乃至人们的思想,而这种影响力的缘由便在于宗教在古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法律是作为规范宗教统治下的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而存在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婆罗门教所维护统治的工具。

法律与宗教分享着许多共同的内核,例如普世性、传统性、权威性、仪式性,法律,法律赋予宗教以其社会性,宗教则给予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

作为神圣信仰的婆罗门教和由信仰而生的法律自然在古代印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种姓制度作为婆罗门教的一项核心,也就自然而然的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成为了古印度社会方方面面的核心。

种姓制度对于印度法律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本身立法思想,而其着重于纳入宗教,尊崇宗教的思想的指导使这种法制的宗教色彩越发浓厚,将阶级性的分化色彩更将浓墨重彩的画出,将等级的区分划分代替原始的根本歧视,而对于宗教法律的信仰又使其存在具有合理性,甚至在很长一段奴隶社会时期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异议和反抗,而佛教的产生也仅仅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却并没有动摇其在印度社会的地位。

三、印度法与影响古代印度法是古代印度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诸种因素共同发展的产物,凭借宗教的强大凝聚力和延续性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影响着印度现今的立法。

在殖民地时期,《摩奴法典》仍然是英国殖民统治者解决印度教徒之间某些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

印度独立后,其编纂的《印度教法典》仍是以《摩奴法典》、阿育王石柱法等古代宗教法为基础。

在古印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法系属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对印度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立法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核心内容种姓制度曾被许多周边国家发展为适合各自统治的等级制度或阶层划分原则,并被赋予相应的保护利益和特权范围,对各国的政治、法律皆有深远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婆罗门教”2.百度百科“古代印度法”3.(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尚会鹏著,《种姓与印度教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