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 情感主旨类复习学案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 情感主旨类复习学案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情感主旨类复习学案教学目标掌握诗歌鉴赏情感主旨类题目的解答模式和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1、诗歌情感主旨的分类及特点2、练习答题模式及术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掌握诗歌主旨的几大分类学习重点分类辨析体会诗歌情感主旨的细小不同学习过程一、认知诗歌鉴赏题型的高考考点要求:1、对作品形象的初步鉴赏2、对作品语言的初步鉴赏3、对作品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4、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中最常考题型——手法分析和主题(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从近三年看,也主要是这两个题型,15年高考同样是重点。

语言(炼字、语言风格)和形象两个考点,近几年较少考到,作为备选内容。

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旨及思想情感(一)、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二)、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三)、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五)、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快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三、各类诗歌的鉴赏要点及练习(一)、边塞诗的基本特征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课堂练习: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2.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

总结: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乐器:羌笛----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武器、马匹:战争的主要凭借物,借此表现建功立业的决心。

其他武器大致与此相同。

地名:阳关、玉门关、塞外、长城----既点明了地点,又能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燕然、楼兰(典故),借此抒发建功立业的决心。

自然景色:大漠、长河:赞祖国河山,抒卫国之情。

落日、白发:岁月流逝、未能实现建功立业理想的感叹。

月、鸿雁:思乡之情。

蓬草:沦落塞外的无可奈何。

(二)、山水田园诗鉴赏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课堂练习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总结: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常用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掌握些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其余几类诗歌类型教学过程(三)、送别诗鉴赏1、亲人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2、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1)、与迁谪有关的诗歌(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人)。

(2)与升迁有关的诗歌(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意境旷达,多豪放语)。

(3)送友人去远征的诗歌(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4)送友人去远游的,表现更多的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课堂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总结:1、常见意象(词语)习俗:折柳(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饮酒、唱歌(歌曲中包含情感)时空意象:傍晚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夜、长亭(劳劳亭、谢亭:离愁的代名词)、渡口、南浦等景物意象:柳条(杨柳、杨花)、月、水等2、送别诗的感情基调哀伤凄婉(思念、愁绪)(送亲人、贬谪友)慷慨豁达(规劝、勉励)(送征友、送任官)闲淡高远(闲情逸致)(送游人)(四)、思乡怀远诗鉴赏1、常见思想情感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柳中庸《征人怨》。

2、思乡怀远缘由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课堂练习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此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表现手法写人)总结:1、常用手法:抒情手法;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思乡怀远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常用意象:月亮柳树猿啼水酒鸿雁高楼莼羹鲈脍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梧桐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沙鸥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季节:秋—中秋重阳冬—冬至、除夕(五)、怀古诗鉴赏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伤时,或借古以讽今之作,或评价历史人物。

鉴赏三要点:1、了解作者以及所写对象的身世、遭遇。

2、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3、抓住议论语句中的主要观点。

课堂练习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①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②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总结:1、抒怀的对象多为古人、古事、古地。

如《乌江亭》;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古》。

2、大多怀古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有“我”之境。

3、表达的情感大致有以下几种:怀古伤己:怀才不遇,不能建功立业(昭君、贾谊、屈原、诸葛亮、周瑜等)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盛衰之感。

(金陵)以古谏今:对于社会现状的讽刺,规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4、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用典,议论(六)、咏物诗词鉴赏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揣摩诗人的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课上练习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