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意译
1)“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 根。 ”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张培基译文:“The two horses mean nothing to us, but everything to the poor,” argued grandpa. Father, however, refused to listen. 原文中两个分句之间表现出转折的意思,但是没有使用连 接词,译文中用“but”将两个分句连接起来。“命根”在 译文中被意译为“everything”,与“nothing”形成鲜明的 对比,不仅读起来押韵,并且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表达了 出来。还有原文中祖父“说”在译文中译为“argue”,也 是一种意译,因为根据上下文,祖父是与父亲争吵,祖父 说的这一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他和父亲发生争执的 根本原因。而且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还要考虑目的 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理解力。中国人是比较感性的民族, 喜欢“以情动人”,而英美国家的人是比较理性的民族, 喜欢讲道理。因此“argue”在这里很有力量地带出了祖父 的一句同样有力量的话语,准确地再现了原文描写的情景。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 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 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 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 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 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 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 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 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 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 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 精密。”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 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 然流畅,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Thank you.
直译
1)张培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从标题的翻译看,译文遵循了原标题的结构。 和原文题目用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张培基 的译文强调把原文的标题的看成是两个方面, 憧憬和对憧憬的追求。
2)中英文词类不一定对应,必须进行调适。例如: 原文: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 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写父亲吝啬、疏远而且无情地对待这些“弱势群体”, 是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而译文中用“with+名词”来修饰动词,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表达多使用副词和形容 词,而英语表达多用名词。这样的译文以目的语为导向,用 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同时注重译文 的自然流畅。
3)原文:“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 译文:“Grow up quick, poor child! You’ll be all right after you’ve grown up.” 原文中“长大就好了”是祖父对作者的祝福,希望 其会有美好的未来。译者在这里用“you”做主语, 并增译出“poor child”,表现出祖父迫切希望孙女 命运改观的心情,与作者长大后的境况并无好转, 依然坎坷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文 章中所表现出的悲凉。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中的重要理论,也是多种翻译方 法论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 为了可以忠实而通顺的传达原作者的风格与意图。 不同的篇章与不同的作品在翻译上的处理是截然不 同的,这就需要处理好两种翻译方法的适用范围与 语域。同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也要根据自己的 翻译策略,选择相对应的或以直译为主或以意译为 主的翻译方法。
从张培基译文浅直 译与意---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汉语翻译成外文、外文翻译成汉语、少数民族语言 与汉语的双向翻译、以及文言文与汉语之间的翻译, 都存在两种类型:直译、意译。我想,各种翻译的 标准都脱离不了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三个 字。直译,对作者原著的语言形式尊重的程度要大 一些,包括用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等。而意译 则按照译语的习惯、添加了另一种语言的形象思维。 一个翻译家拥有一种风格,一件作品由100个人翻 译就有一百种答案,而直译、意译的差别也如此。 不论怎样,精确、形象、流畅是翻译的第一要素。 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就有两个版本— —张译(张培基)、刘译(刘士聪),我们主要从 张培基的版本进行分析
2)原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 译文:which made me feel like being pricked on thorns. 原文中“身上生了针刺一样”意思是“被针扎了一样”。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找到“be pricked on needles”和“be pricked on thorns”两个英语解释,译者选择了后者,因 为荆棘这种植物是目的语国家更常用的、更易接受的比 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