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法学
我国刑法保障机制与人权保障
(一)国内研究状况及研究成果
刑事诉讼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不断进步的历史。
但是,对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艰难和困惑却一直伴随着人类法治文明的进程。
追究犯罪、惩罚犯罪时国家的一项重要功能,只有有效的追究犯罪、惩罚犯罪,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否则必然导致犯罪猖狂,人民无法安居,社会难以安宁,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也难以顺利进行。
但只注重追究犯罪、惩罚犯罪,忽视保障人权,有必然导致司法专横和行政权滥用,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从而在根本上动摇国家的法制,使国家难以长治久安,祸害同样很大。
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及其实际运行,与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相比,还存在着不协调性。
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审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加以健全完善已迫在眉睫。
主要文献介绍如下:
欧阳梦春在《受刑人权利保护研究》一文把受刑人的权利具体分为民事经济方面的主要权利、政治社会方面的主要权利、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权利、受刑人特殊权利四个部分。
这一分类开国内同类理论研究之先河。
民事经济方面的主要权利吧重点放在目前研究几乎没有关注或者关注不够的受刑人的财产权利、结婚权利、社会保险权利等问题上。
政治社会方面的主要权利则重点放在受刑人的狭义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利、社会交往权利等问题上。
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权利重点对受刑人的文化娱乐权利、普通收教育权利、职业再教育(社会就业技能培养)权利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受刑人特殊权利部分则是对那些由于受刑人的特殊地位而专有的权利进行梳理和研究。
林劲松在《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一文中阐述基本人权在刑事研究中的价值。
第一,明确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人权是被追诉人的人权。
第二,明确刑事诉讼中的基本人权是被追诉人的基本诉讼权利。
柯葛壮的《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一书以人权入宪为契机,结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如何将人权保障的宪法精神在诉
讼法中具体化、规范化,如何真正从司法程序上全面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等问题进行讨论。
李树远在《醉酒驾驶是否应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浅析》一文中借助孙伟铭一案,具体深入地讨论醉酒驾驶行为定性的刑法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并对醉酒驾驶所引出的刑法解释问题附带作出理论上的思考。
石红卫、陆之悦在《危险驾驶行为的刑事处罚探析》一文中针对我国交通肇事现状,认为危险驾驶行为按照交通肇事罪加以定罪量刑,不能体现罚当其罪。
建议在立法上增设“危险驾驶罪”,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以明确国家对此类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从而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有效遏制,实现公平正义。
陈玉和在《刑法是否需要增加“醉酒驾驶机动车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文中针对近期各学者对酒后驾驶行为建议修改刑法,增加新罪名的观点,结合成都孙伟铭案,指出现行刑法规定已经能够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机能,认为现行法律法规对交通肇事行为的规范已经比较完善,不需要增加与交通肇事相关的新罪名。
赵远的《飙车肇事案定罪问题探讨》一文首先以杭州胡斌案来解说当前社会各界对飙车肇事这一行为如何定罪的各方观点,然后对各方提出的相关罪名进行了具体比较,最后提出自身对飙车定罪问题的详细见解,认为对飙车肇事案件既不能一概认定为交通肇事罪,也不能因飙车行为具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性质而一概将飙车肇事案件认定为出于间接故意的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和综合全案分析的方法。
刘远的《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一文对当前处理危险驾驶刑事案件中的故意与过失认定困境作出了详细解说,作者认为摆脱这一困境,即要厘定原因自由行为之法理,在确证行为人前后罪过心理及其连续性时,要注意考察行为人的人格状态、交通环境的变化情况、相关车辆的对比关系。
该文对刑法的理性运行有着一定的意义。
谢望原在《“飙车”致人死伤行为的定性》一文中先对“飙车”一词进行了定义,然后从定义出发,对其致人死亡的后果该如何定性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结中心观点,应按“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该文的论证对完善刑法交通肇事罪定罪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迅雷的《国外对醉酒驾车法律处置趋严》一文从日本福冈的一起酒后超速驾驶判案为引子,同时结合各国对此类犯罪行为的立法情况,指出我国在相关立法上的缺陷,从而呼吁向“轮子上的国家”学习,
学习其从严、从细的法则,将对酒后驾驶的处罚落到实处。
(二)存在问题
刑罚与人权保障的关系主要存在于刑罚的制定、裁量与执行三个领域。
在刑罚中最能体现人
权的保护力度和程度。
处罚是为了处置犯罪分子而设立,所以与之俱来的就会以惩罚为目的。
往
往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思想,这中思想在法治素质不是很高的社会里体现得他别明显,例如我国。
而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禁锢,我国的刑罚执行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侵害人权的现象。
特别是在
监狱管理方面的缺陷逐渐流出这种刑罚制度的弊端。
(四)发展趋势
我国宪法明确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条款,表明人权成为国家的价值观。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以宪治国。
这次宪法修改,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包括司法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使命。
通过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研究和理性分析, 重新定位我国的刑法理念, 使刑法的功能完成从国家权力的实现工具到人民权利的实现工具的转变, 使中国刑法走向人权保障的民权主义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M].2002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储槐植、宗建文.刑法机制[M].2004年版,法律出版社 .
[3]王金沙.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M]. 2006年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
[4]林劲松.刑事诉讼与基本人权[M].2005年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5]欧阳梦春.受刑人权利保护研究[M]. 2007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杜雄柏.传媒与犯罪[M].2005,中国检察出版社.
[7]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M].2003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8]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M].2001年版,中国方正出版社.
[9]柯葛壮.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M]. 2006年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10]杨宗科.刑法机制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M]. 2000年版,西北大学出版
社 .
[11]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M].1999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12]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远离[M].2002年版,中国人民保安大学出版社.
[13]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M].1999年版,中国方正出版社.
[14] Copyright (c) 2009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5]Easton,Susan M.,Sentencing and
punishment:the quest for justice,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