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张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本文叙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起源、意识流创作流派及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的阐述及影响做出了论述和分析。

主题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起源,意识流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派文艺批评Freudianism and LiteratureW an Lei(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Abstract: This thesis states the basic points of Freudianism and impacts on the origi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genre and on the psychoanalytical literary criticism.Key Words: Freudian theoretical viewpoints, literary creation, stream-o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德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 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①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粗略地划分,弗氏的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与梦相比,梦是睡眠时的意识流,无意识是醒来的意识流。

人的强迫症、遗失口误、语无伦次、呓语,都与梦一样,可分析出真实的动机和症结。

二、弗洛伊德理论与文学艺术的起源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属心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范畴的,但它却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弗氏的理论介入了文学艺术的起源这个由来已久的、复杂的论题的讨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学艺术的作品,是作家、艺术家无意识欲望的升华。

无意识当中遵守“快乐原则”的“原我”总是以意识中恪守的“现实原则”的高尚面目出现的。

弗氏的著作中有一些专门涉及论文学艺术的,如《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诗人与白日梦的关系》、《列奥朗多·达·芬奇:孩提时代回忆的性特征研究》、《陀斯托耶夫斯基与弑父》等。

弗氏将作家、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置于精神分析的视野下,以他们童年的经验、俄底浦斯情结和各种无意识动机来理解创作过程,将传统的一维心理层面创构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立体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由性压抑而蓄集的无意识异常重要,虽看似无边无际,但主宰创作的心理过程。

欲望的压抑,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感情的宣泄。

“美”的概念的根,实际上根植于原我的“利比多”,即性冲动之中,从性欲中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性的冲动是人类心智最高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成就的根本动力。

弗氏还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做了比较,认为创造性作家无疑于一个做白日梦者。

白日梦的本质仍是梦,是清醒时刻的幻想,仍来源于潜意识。

艺术创造中的心理机制与潜意识象征表现的白日梦的心理机制完全一样,但作家创作的故事,是本能的“升华”。

作家的职责和任务,是在模糊的意识中通过创作将受压抑的冲动欲望纳入艺术轨道,得到适当的疏导和发泄,获得精神的满足,以免成为精神病的患者。

“艺术家就如同一个患精神病的人那样,他从一个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

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地把握现实。

”②因此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预防治疗全社会人们精神病患者的工具。

尽管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无意识的象征和表现,因而人们获得的不过是精神方面变相的满足,但它却导致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形成。

三、弗洛伊德的理论与文学的意识流创作意识流的文学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故事的情节安排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并收回,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结构。

弗洛伊德肯定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着力于表现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流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曾把无意识比喻作一口疯狂混乱的大锅,而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杂乱无章和反复多变。

其创作的手法之一也是弗氏理论上提出的“白日梦”,以梦游的形式表现内心独白;另一手法也是弗氏提出的“自由联想”,让人物随时随地进行突然的、跳跃式的联想。

其创作的人物特征,对扭曲的性格、畸形的心理赋予社会意义。

意识流作家据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题。

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流作家便在冰山底层做各种探索,对人内心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也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3——1924)的《尤利西斯》为此代表作之一。

全书十八章,压缩在主人公十八个小时的心理路程,刻画了主人公无所事事,卑微胆怯,猥缩可悲的形象;从更大的意义上,探索了爱尔兰民族意识,揭露其社会危机,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

另一个典型是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全书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康普生家三儿子,一个白痴的自白作叙述:第二部分以其大儿子,一个心理脆弱的大学精神崩溃是的意识流动作叙述;第三部分以其二儿子,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偏执者的自语作叙述;第四部分才写一个心理健康的黑人。

主题揭示了一个南方家族的衰落和南方传统道德的瓦解。

除此以外,美国作家劳伦斯,美国作家弗吉尼娅·伍尔芙也都是以意识流手法创创作的大师。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也用意识流的手法进行过有益的创作。

四、弗罗伊德理论与文学批评弗氏本人就用自己的理论对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进行了解析。

主人公俄狄浦斯不知不觉应驻了神灵的预言,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最后导致命运的悲剧。

弗氏认为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童年时代愿望的实现”。

③另外,他以同样的现实,解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主人公的叔父克劳狄斯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他复仇时延宕及犹豫的态度是因为哈姆雷特知道克劳狄斯“使他看见自己童年时代受到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犯罪的人更好”。

④不少文艺批评家把弗罗伊德的理论直接拿来用于文学分析和批评,亨利·默里(Henry A. Murry)对美国作家《白鲸》分析就是一例。

白鲸是清教道德的象征, 即超我。

驱使船员追捕白鲸而遭覆灭的船长埃哈伯,代表狂暴固执的本我; 虔诚的大副斯达巴克努象征平衡节制的理性, 亦即自我。

另一个例子, 她认为美国诗人爱伦•坡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 都贯穿着俄狄浦斯情结。

④余凤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重要作家也作过“心理分析”。

他认为鲁迅深受弗罗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

《在酒楼上》上的主人公吕纬甫的两种“怀旧”, 一种是反封建和扬新(去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和议论中国改革的反封建经历), 一种是尽忠和守旧(受母亲委托, 手续繁琐地迁葬早已办去世﹑连模样都模糊的弟弟), 如果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小说里所说的吕纬甫的两件事都是著作自己的。

另外,《不周山》里女娲“力”的强大无比, 产生于压抑产生的利比多;《兄弟》则表现梦的潜意识⑤。

除此之外, 他还对郁达夫、施蛰存、许杰、郭沫若等作家的一些作品做出了分析。

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是由作者和作品的分析转向对读者心理的分析。

这些批评者认为,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能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自我能与别人即作者的自我同一, 即突破“每个自我与别人的自我之间的障碍。

”弗氏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动机的理论, 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④弗罗伊德理伦不仅是心理学理论, 而且成为了更为广泛意义的文化哲学, 具有独特的人性观和文化观。

弗罗伊德在对人的心理的分析中发现了无意识, 发现了艺术家的特殊地位;他的梦幻和自由联想的学说, 丰富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他的人格的层次学说、俄狄浦斯理论成为精神分析派的批评武器。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 弗罗伊德主义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①(美) 雷蒙德·保罗, 艾迪斯·W·金(1999).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高扬(1980). 弗罗伊德传. 广州: 南粤出版社.③(奥地利) 弗罗伊德(张燕云译) (1987). 梦的解析.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④张隆溪(1986).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北京: 三联书店.⑤余风高(1987). “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