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领导的艺术

漫谈领导的艺术

浅谈领导的艺术感谢公司给我这次与大伙儿学习、交流的机会,往常我们搞培训,请的是专家、教授、讲师,我深信他们会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人获益匪浅。

现在公司要求我给大伙儿讲讲“领导的艺术”,我愿借此机会与大伙儿交流一下,同时将我自己的相关经历与大伙儿分享。

我从技术员、技术组组长、车间副主任、组织系统室主任、人力资源中心经理、行政人事总监已走过了16年的奋斗历程,期间我有过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通过与大伙儿交流与同志们共勉。

预备讲五个问题:1、识人方略;2、用人所长;3、激励之法;4、表扬技巧;5、批判艺术。

在座的差不多上班组长以上干部,作为兵头将尾的基层干部要明白得领导的艺术,公司高层负责人更要明白得领导的艺术。

要领导好一个公司、办好一个企业,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即人、财、物。

在三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

不管什么公司,多大的公司、多么繁杂的企业,都要靠人来治理。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公司要靠人来管,业务要靠人来干,当领导就有一个如何看人,如何样看人,看人的哪些方面,如何治理下属人员,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等等一系列问题。

一、现代领导者的识人方略(如何看人的问题)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人也是最难看清、看准,上至伟人,下至百姓,莫不如此。

世间万物变化是绝对的,唯有人的变化最难猜摸,因为人的思想变化表面上专门难看出来,不有那么一句话吗,叫作大夫君喜怒无形于色。

他表面上笑,内内心在生气,专门难看清。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天可度》的诗,诗中讲:“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最难防,叫君掩鼻君莫掩,使其夫妇成参商,叫君掇蜂君莫掇,使其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钩。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甫之辈笑迎迎,笑里藏刀潜杀人。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璜。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

”他表面上笑,内内心在生气,在忌恨,甚至潜藏着杀机。

因此识人专门难,看清一个人的本质特不难,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治国专门有一套,在看人的问题上也多次感叹:我全然就可不能看人。

大伙儿都明白晏婴是我国战国时期特不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是个忠义贤良之臣。

确实是这么一位有名的人物,也曾经多次讲过:“我全然就可不能看人。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给大伙儿听听。

战国时期,齐国有名高士名叫北郭骚。

那个人专门穷,但志向高洁,从不搞阴谋诡计。

但是他极不善处世,因此生活贫穷潦倒。

最后到了无法奉养母亲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访问了宰相晏婴,要求赏赐一些东西以便奉养母亲,使年老体迈的母亲安度晚年。

晏婴听了引见者的介绍,也问了北郭骚的运气,决定给予一些谷物和钞票。

但北郭骚拒绝收钞票,只收了一些谷物便告辞了。

不久之后,晏婴被齐国君主齐景公怀疑有图谋不轨的用心。

晏婴明白后亡命他国。

临走时,他突然想到北郭骚,就顺道前往他家。

北郭骚闻言没有任何表示,连两句话都没有多讲,只讲了一句客套话:“一路上多多保重。

”晏婴上了车,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地讲:“难怪我必经逃亡,我全然就可不能看人。

”晏婴离去后,北郭骚叫来一个朋友,他对朋友讲:“我曾经仰慕晏婴,求他赏赐东西奉养母亲,那个恩情一定要报,我想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他的清白。

”北郭骚换好衣服,要他的朋友携带箱子与剑同行,前往王宫会见齐景公的近臣讲:“晏婴是闻名天下的贤者,诸侯之因此不敢对齐国下手,确实是因为有晏婴在。

现在景公怀疑他,逼得他被迫潜逃国外,假如诸侯听到那个消息,一定会安心攻打齐国。

我不情愿看到齐国的灭亡,因此选择死。

我死后,请把我的头呈给景公,以证明晏婴的清白。

”并回过头对他的朋友讲:“用箱子把我的头装起来呈给景公。

”讲完,刎颈而死。

随行的朋友被北郭骚的行动所感动,也随之自刎。

景公听讲这件事后特不吃惊,抓紧亲自骑马追赶晏婴,一直到边界才追到,恳请晏婴回国,晏婴不得已而返。

晏婴回到齐国后,听讲北郭骚以自己的生命代价来表明他的清白,再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专门感慨地讲:“难怪我必须逃亡,我全然就可不能看人。

”晏婴是春秋时有名的贤者,治国专门有一套,他不仅辅佐景公一世,在辅佐景公之前,还一连辅佐灵公、庄公,连同景公共计三世。

如此忠义贤良之臣,竞遭景公怀疑,可见景公识人有误。

至于晏婴虽善治国,但却连一个北郭骚也看不准,一连两次感叹道:“我全然就可不能看人。

”可见识人难啊!因此北郭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证明晏婴的清白并不可取。

那么,现代领导者如何借鉴古人的识人之道,对下级进行准确的鉴识,找出一条更加科学的识人方略呢?我认为:第一、当面和背后的行为轨迹中,察其德性、品行、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善于装饰装扮,惯于做表面文章。

当着领导者和众人的面,总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看上去大概公道正派,心地善良,给人一种“善人”的表现。

可一旦背着领导者,就编织邪术,或煽风点火,挑拨离间,耍小动作;或讲长道短,恶意中伤,表现出“鬼”的特征。

这种人是典型的“阴阳人”、“两面派”。

这种人是德性、品行严峻缺损的。

领导者在观看这种人时,不能只看到他的当面“表演”,只注重“阳”的一面,而不看其背后“动作”,忘其“阴”的一面。

唯有对其言行是否一致,表里是否如一作全面细致的考察,才能幸免被假象所迷惑,识得“庐山真面目。

”第二、对上与待下的态度表露中,察其思想作风之“纯度”。

考察一个人的思想作风是否朴实、纯正,关于他对上待下的态度,表现是否一致这一点上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人对上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对下则仰头挺胸,冷若冰霜。

所谓“见了老虎就烧香,见了兔子就开枪”,祟上欺下,敬官耻民。

因此,对这种人着实不能委以重任,中国有句老话叫: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大将陈庚曾讲过:蒋介石那个人,你作为上级他欺骗你,你作他的平级他排挤你,你作他的下级他压迫你。

只有当他的敌人。

历史证明中心先生精明一世,晚年也没有看清蒋介石。

第三、顺境与逆境的场景中,察其意志、品德之韧性。

考察一个人的意志、品德,最能讲明问题的是看他在逆境中的行为表现。

有的人只适应于在顺境中工作,在四平八稳的环境里,往往能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满怀,工作卓有成效,能量释放大;而一旦身处逆境,受到一点挫折,就犹如被霜打的叶子,蔫了。

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大概整个身子骨差不多上软的。

还有的人,既能在顺境中表现“自我”,又能在逆境中驾驭“自我”,不管环境如何样险恶,工作中遇到了多大困难,都能泰然处之,人要有一点精神,在任何困难面前决不屈服,事实上人只要自己不跨是可不能倒下的,即使倒下了也会站起来。

李嘉城曾讲过,得意之时不忘形,失志之时不灰心。

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崎岖多于平坦。

曹操曾讲过,人生辟如朝露,去日苦多。

司马迁在被处宫刑,毁身毁誉的逆境中发奋图强著成《史记》,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道,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讲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闻名数学家陈景润关过“专政队”,当过“白专”典型,住六平方米的小屋,没有电灯、没有桌子、没有椅子、有的只是漫骂、嘲弄、打击、疾病,几乎变成了被人遗忘的人,可他确实是在如此的逆境中不断攀登,创立了“陈式定理”。

同济大学的校长,力学、桥梁专家李国豪教授,住在“隔离室”,无纸、无资料,用报纸做演算纸,写成11万字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世界桥梁理论的一个空白,姚雪垠的历史小讲《李自成》第一卷是在他打成右派的逆境中完成的。

第四、“合唱”与“独唱”的表演中,察其才识之真伪。

有些人在“合唱”中,看上去角色挺棒,大概专门有功力。

然而,只要他离开“合唱”的队伍,单独演唱的时候,就会露馅,或音质差,或跑调,甚至完全唱不出来。

原来这种人并没有真才实学,只只是是位充样的“南郭先生”。

因此,领导者要做到准确认识和评估这类人的才识。

一个最差不多的方法,确实是让他做几次单独“表演”,以此,来考察其是否有真才实学。

第五、平常与关键时刻,察其能力的“伸展性”。

领导者在考察下属的能力是否有“张力”和“弹性”时,不但要看其平常的“能量”,还要看其在关键时刻的“质量”;不但要看其“显能”,还要看其“潜能”。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平常的工作中能力表现突出,处理事物,井井有条,有板有眼;然而在关键时刻,其能力就“伸不出”、“张不开”,遇到突发事件或棘手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而有些人在平常大概能力平平,专门不“耀眼”,但在关键时刻却会身手不凡,因此一个领导者须做全面而细致的观看,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幸免大材小用或庸才重用。

第六、明与暗的多角度观看中,察其廉洁拒腐的品质。

在这方面,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人在明处表现得专门“正”,看上去大概“廉明”,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然而一到暗处,就伸出了肮脏的手,贪财求利,收受贿赂,成为酒色之徒。

老话讲酒色之徒,无用之能。

第二种人则毫无遮盖,明目张胆,明拿暗索,在金钞票和酒色的引诱下,能够视人格和尊严而不顾。

第三种人则清正廉洁,有较强的抗腐拒变能力。

在明处,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不贪不拿;在暗处,又能“慎独”、“自律”。

关于以上讲的这些人的认识和考察,领导者要适当地让自己“隐蔽”起来,善于背地观看,以辨真伪。

看人,首先从品质上看,从修养上看。

古人讲: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列宁也讲过:“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可不能贪污的”。

有些领导同志讲过:“党的政策是生命线,法律是高压线,纪律是警戒线,只有经常以生命线自持,以高压线自危,以警戒线自律,方是一名合格的人才”。

第七、工作岗位与公共场合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察其个性修养。

识辨和考察下属的个性品质及其修养,是现代领导者识人和用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表明,多数人的个性,除了在工作岗位中得到某些局部反映以外,大量的则是通过公共场所的交际活动和家庭生活表现出来。

比如,有的人在工作岗位上能专门好地约束和操纵自己,性情和气,举止端庄,注重礼节;但是到了公共场所或家里,就行为粗野,态度骄横。

因此领导者必须跳出工作岗位那个“巡视圈”,将视野和触角延伸到他的家庭,拓展到他们的“个人社交圈”,看看他们在工作以外的“天地”里的个性表现。

好上网的有网友,好喝酒的有酒友,好跳舞的有舞伴,好打麻将的有麻友……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志同道合的、兴趣相近的确信往一堆聚。

看其交往的人,就能看出他的个性修养。

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透视,最终对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得出一种比较客观的认识。

现代领导者在工作中假如遵循以上讲的7个方面识人方略,就能察其德性、品行、个性修养,观其思想作风,廉明拒腐,看其意志品质,辨其人才真假、能力大小,就能做到知人善任。

顺便多讲几句,识人、知人难,事实上知己更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