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治疗原则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
1.什么是“温药和之”?
温补脾肾:补胃阳,燥脾土,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
温而不燥:不可过于刚燥、温补,以免伤阴、热化;
温寓行消:温药和之:温药配合行气、消饮、开阳、通道二便、清郁热等药物。
代表方剂:首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真武汤(刚柔并济)。
病痰饮者,當以温药和之。
(15)
2.“温药和之”的机理
痰饮内因脾运失司,中阳素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
饮为阴邪,易伤阳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温运消饮;
魏荔彤的《本义》:“痰生于胃寒,饮存于脾湿,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
”
二、四饮分类及脉证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1)
問曰:四飲何以爲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2)
痰饮:饮流胃肠(脾胃、肠间)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留于胃肠
主症: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胁下(肝肺)
病机:饮停胁下,气机升降失常
主症:咳唾引痛(胸胁痛)
溢饮:饮溢四肢(脾肺)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
主症: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支饮:饮停胸膈(心肺)
病机:胸阳不足,水饮射肺凌心
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三、四饮证治
(一)痰饮
1.饮停心下证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
病机:脾胃阳虚,痰饮中阻。
主症: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湯。
方解:茯苓消饮,桂枝温阳,白术甘草补脾
苓桂剂群:五苓散,苓桂甘枣汤等。
2.饮及脾肾证治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7)
3.下焦饮逆证治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
病机: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
主症:小便不利,脐下悸动,吐涎沫而癫眩。
治疗: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五苓散。
应用:下焦的水逆,治本,用肾气丸,治标,用五苓散。
4.留饮欲去证治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18)留饮:指饮邪留而不去,分属于四饮。
病机:饮留胃肠,邪欲下祛。
主症:脉伏,欲自利,心下坚满。
治疗:逐饮散结
方药:甘遂半夏汤
甘遂攻逐水饮;
半夏化饮散结;
芍药甘草蜜酸收甘缓,缓急解毒;
注意事项:甘草与甘遂相反,相反相成,激发留饮,得以尽去;甘草量要小;必须加蜜;需“顿服之”。
5.肠间饮聚成实证治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29)
病机:饮邪积结,腑气不通。
主症: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
治疗:攻逐水饮,前后分消。
方药: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饮于前
葶苈、大黄——攻坚决壅,逐饮于后
蜜丸以缓诸药之急
(二)悬饮
1.悬饮的脉证与治疗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病机:饮留胸胁,气机阻滞。
主症:胁下牵引作痛(咳烦胸痛),脉沉弦;可兼心下硬满、短气、干呕、头痛(结合《伤寒论》152条)
治疗: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
芫花能破水饮窠囊,消胸中痰水;
甘遂、大戟攻逐经隧、脏腑水湿;
大枣顾护中气,十个大枣煮水冲服药末;
平旦肝旺时服;下后糜粥自养。
为什么不煎煮?
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份,难溶于水。
2.十枣汤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诸药为末,装胶囊,每日1次,每次1.5至3克,早晨空腹枣汤送服,5/6日一个疗程。
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大枣剂量一定要足。
服用剂量要因人而异,“强人服一钱币,羸人服半钱”;同时要从小量开始,不够第二天加量。
平旦时服药,顺应阳气升发,有助于水饮祛除,下后糜粥自养,减少对正气的损害。
(三)溢饮
1.溢饮的治疗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
病机:饮流四肢,肺卫郁闭。
主症:身体疼重,无汗,恶寒发热;可兼:郁热,烦躁;或寒饮,咳喘吐稀白痰。
治疗:当发其汗。
兼郁热:发汗兼清郁热——大青龙汤
兼寒饮:发汗兼温里化饮——小青龙汤
2.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鉴别
(四)支饮
1.膈间支饮证治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4)病机:水饮挟热,结聚胸膈,正气已虚。
主症: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
治法:通阳行水,补虚清热。
方药:木防己汤
木防己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石膏清热解郁,人参益气补虚。
预后:虚者即愈,实者复发。
虚者(心下虚软不坚):饮去阳通—即愈;
实者(心下痞坚仍在):饮结较甚—散饮通阳,益气破结,导水下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2.支饮冒眩证治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25)
病机: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
主症:苦冒眩。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泽泻汤
泽泻利水消饮,白术健脾制水。
应用:可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
3.支饮腹满证治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26)
病机:饮热蕴肺,腑气不通。
主症:胸满、咳喘、腹满、大便不通。
治法:逐饮泄热,降气除满。
方药: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行滞除满,下气平喘;
大黄(六两)通便以逐饮;
枳实(四枚)破结逐饮。
4.支饮不得息证治
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7)
病机:痰饮壅塞,肺气不利。
主症:胸满、喘咳、呼吸困难,吐涎。
治法:泻肺逐饮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泻肺气逐饮邪;大枣顾护胃气。
为什么本方既可以治疗肺痈,又可以治疗支饮?
5.支饮咳嗽证治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32)
病机:水饮射肺,气逆上冲。
主症:咳嗽日久,脉弦。
治法:攻逐水饮——十枣汤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
(33)病机:水饮凌心射肺。
主症:咳嗽剧烈,胸中痛。
治法:攻逐水饮——十枣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