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本课教学目的:一是系统理解东方各国的主要宗教的基本教义,如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神道教、萨满教以及儒学;二是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日本文学、哥伦比亚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品;三是通过学习与对比,看到中国与东方各国的思想和文学的差异,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反思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实践开设《东方文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学习,到东方工作”。
第一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4学时)第一节《三国演义》与明清历史小说第二节《水浒传》与明清英雄传奇第三节《西游记》与明清神魔小说第四节《红楼梦》与明清世情小说影视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二章印度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印度教经典:梨俱、娑摩、夜柔、阿达婆四大吠陀。
梵、森林、奥义三大天书。
第二节古印度文学:摩可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
摩奴法典。
第三节佛教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
第四节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云使》影视片:《阿育王》、《章西女皇》。
第三章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学(4学时)第一节先知穆罕默德创教第二节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和礼仪:安拉使者经典天使后世等五信,念礼斋课朝等五功。
第三节伊斯兰教的教派与世界化进程: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帝国(伍麦叶、阿巴斯)第四节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逊尼什叶苏菲)(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第五节阿拉伯文学《天方夜谭》影视片:《阿里巴巴40大盗》、《天方夜谭》。
第四章日本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奈良时期文学《万叶集》第二节平安时期文学《源氏物语》第三节镰仓时期文学《平家物语》第四节江户时期文学《俳谐七部集》第五节 19世纪文学家夏目漱石第六节 20世纪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第七节日本神话与神道教影视片:《平家物语》、《伊豆舞娘》。
第五章韩国宗教与文学(2学时)第一节韩国古代神话《檀君》第二节三国时期的文学:《薯童》第三节高丽时期的文学:时调第四节朝鲜时期的文学:歌辞、秦香传影视片:《玄湖剑》第六章蒙古宗教与元朝文学(2学时)第一节成吉思汗与《蒙古秘史》第二节蒙古萨满教与钦察、金帐、察哈台、窝阔台等四大汗国第三节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国,《马可波罗游记》第四节元朝游记文学:、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第五节元朝文学: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影视片:《成吉思汗》第七章拉丁美洲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古代玛雅宗教文化(今墨西哥尤卡塔半岛地区)第二节古代阿兹特克宗教文化(今墨西哥城地区)第三节古代印加宗教文化(今秘鲁南部地区)第四节危地马拉超现实主义文学《总统先生》第四节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影视片:《玛雅文明》第八章非洲宗教与文学(4学时)第一节古埃及神话——自然神崇拜,古埃及诗歌与《亡灵书》第二节现代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日子》、马哈福兹《宫间街》三部曲第三节南非作家沃尔·索因卡《陌生人的世界》、尼日利亚作家纳丁·戈蒂默《路》影视片:《古埃及文明》第九章中国儒家思想(2学时)第一节儒家思想发展简述第二节孔子生平与《论语》第三节四书五经的历史文化价值(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第四节儒家思想的特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影视片:《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儒家思想:儒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即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学术形态,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先秦时期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经学的支柱。
魏晋时期的儒学则受了玄学的影响。
宋元明时期的儒学,主因经以识义理,成为理学。
清代儒学重视古文经考据又演变为不同于汉学的经学。
近代儒学受西学的影响,有西为中用的特点。
儒学以解释其尊奉的经书为任务,始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在鲁国办教育,以解释西周以来的典籍书诗礼乐易为宗旨,晚年又编修鲁国历史《春秋》,从而为儒学创建了基础。
孔孟之时儒学的开拓者,后来的儒家著述,无论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都大大超过了孔孟学说。
儒家思想特点:1、厚人生黜彼岸。
儒家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
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
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此种思想,到孟子,提出修身立命说,到荀子发展为无神论,认为祭天和祀祖只是教化百姓和文饰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无神秘的意义。
2、明伦理主自律。
儒学各派都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
孔孟荀诸子都以此自勉,并教育其学生。
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合人群辨等差。
儒学各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谓家族国家中的一员,群体受到损害,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保障。
因此,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
但人群不同于兽群,内部分为许多层次。
人人有自己的分位和职责,各尽其职。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为用和为贵。
克己复礼为仁。
4、尊理性重经验。
儒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既尊重理智又重视经验。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指理性活动,学指感性经验,二者不可偏废。
此外,孔子重视行,即道德实践;孟子则重视思,既尊重理性;荀子强调学,看重生活经验。
5、参天地育万物。
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授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先驱,不仅提倡德育而且以文化知识教育学生。
孔子肯定自然现象的变化有自己的法则: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
逝者如斯夫。
结语:儒学思想的特质,为现实主义,既肯定自然和社会,对现实世界采取不回避的态度,特别是对人类现实生活采取积极的立场。
而佛道两家可称之为避世主义,或屈服于自然或幻想超于自然,而对人生都采取消极的甚至于否定的态度,从而追求一种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或彼岸世界。
太阳神崇拜拉神的神话:反映了古埃及氏族社会的人们对开天辟地和创造人类的理解,`传说在清浊不分的一团混沌中,拉神从莲花的花蕾里升起,显形为一轮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
拉神生了地神盖勃和天神努特。
他的眼泪产生了人类,他的骨头变成了银子,肉变成了金子,头发变成了青金石。
拉神成了诸神和人类的统治者。
显出古埃及人对自然力——太阳神的崇拜。
埃及古王国时期,法老自命为太阳之子,把拉神奉为国神——国王的保护神。
自然神崇拜奥西里斯神话:奥西里斯是自然神——水和植物之神,尼罗河、土地和丰收之神,也是农业和文化的传播者。
传说他是盖勃地神和努特天神的长子,古埃及的国王。
其弟塞特害死奥西里斯,篡夺了王位。
他的遗腹子——赫鲁斯成年后,击败了塞特。
奥西里斯复活后,把王权交给赫鲁斯,自己却到冥国做国王,成为死者崇拜的神。
他身上的死而复活的力量,也是人类死后获得再生的重要保证。
奥西里斯从自然之神到永生之神的变化,折射出古埃及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进化。
(多神与主神的信仰神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一神教信仰。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也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巨著;它是阐述伊斯兰教教义和立法的首要依据,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学,法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还是穆斯林个人行为的准则。
穆斯林认为,古兰经是真主安拉的言论,是安拉通过大天使吉百利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部天启经典;实际上是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和传教的23年(610—632)期间的言论汇集。
古兰经明确阐述了伊斯兰教的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先知,信启示,信天使,信末日。
其中信安拉是信仰的核心和基石。
古兰经强调安拉是最高的存在,唯一的主宰,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他全能全知,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所向无敌,永自存在,独一无二。
古兰经还规定五大宗教义务:信仰表白,五次礼拜,一月斋戒,施舍与朝觐。
印度教:梵天为创造之神,生有前后左右四张脸。
毗湿奴为保护之神,长有四只手,各执神螺,神盘,神杵和荷花。
湿婆为毁灭之神,生有三只眼,额间的第三只眼只要一睁开,就会喷出火焰毁灭一切;还有四只手,各持三叉戟,手鼓,水罐和念珠。
印度教三大主神代表创造,保护,毁灭周而复始;既鼎足而立又互为一体,共同组成印度神话世界的最高神系。
印度教经典:四大吠陀,梨俱吠陀本集,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
三大天书: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二大史诗:摩可婆罗多,罗摩衍那。
佛教:基本教义是四谛(真理):苦谛是人生的种种苦恼,即生、老、病、死、求、怨、爱。
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原因,在于有“欲望”,如异性、长生,权利等等;欲望不能实现,苦恼便不可避免。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要消除苦,关键在于消除欲望,用消除主观的方法消除主客观的对立。
道谛说明佛教修行的主张和途径。
从静坐中体验佛陀理想境界(涅槃)。
教派:佛教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坚信,只有僧人才能修到涅槃境界。
主要在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
大乘佛教则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得道的人就是菩萨,他们不能修炼到涅磐境界,而是一次次地来到人间,拯救世人。
记纪创世神话:天国的伊邪那歧命神与伊邪那美命女神,兄妹交合生出日本列岛和诸神,预示着日本文学的中存在着强烈的性意识;兄妹内婚象征着日本社会有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确立夫唱妇随的夫权伦理观念。
伊邪那美命女神死后,伊邪那歧命神想洁净一下身体,洗左眼时化成天照大神(太阳女神),洗右眼时化成月读命神(月亮女神),洗鼻子时化成素盏鸣尊(风暴神)。
天照大神管理天界,月读命神负责夜国,素盏鸣尊治理海洋。
天照大神派遣天孙下治苇原中国,日本历代天皇都自命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声称君权神授。
对太阳神的崇拜成为日本传统宗教——神道教教义的基础,天照大神当然成了日本神道教所崇拜的主神。
课程教学安排: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安排适量课堂讨论,以增加课堂互动;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片,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作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为促使学生自学,本课程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课程的考核:本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及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考勤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一般采取闭卷形式,其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东方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插图本外国文学史》,陈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亚非文学作品选读》,梁立基陶德臻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一章起源神话传说与小说神话以古朴的故事形式,表现了初民对大自然、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其愿望。